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摩缽提的意思、三摩缽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摩缽提的解釋

梵文音譯。猶三昧。鉢,亦作“ 缽 ”。 宋 蘇轼 《寶月大師塔銘》:“師於佛事雖若有為,譬之農夫畦而種之,待其自成,不數數然也。故餘嘗以為修三摩鉢提者。” 清 龔自珍 《釋二門三點同異》:“《楞嚴》有三摩缽提,《圓覺》有三摩缽提,《涅槃》改為毘婆舍那。三摩缽提,翻觀也;毘婆舍那,翻觀幻也。”參見“ 三昧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摩缽提是佛教術語,源自梵文“Samāpatti”,音譯亦作“三摩缽底”“三摩跋提”,意為“等至”“正受”,指通過禅定修行達到心念與境界完全契合的狀态。《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将其定義為“定之别名,謂定心平等,能持所觀之境至至極位”,強調其作為禅定修持的核心方法。

在佛教經典中,三摩缽提常與“奢摩他”(止)、“禅那”(靜慮)并稱,構成“三法門”。《圓覺經》記載:“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内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衆,由起幻故,便能内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乃至幻相永滅,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三摩缽提……”。此處闡明三摩缽提是通過觀照幻化現象而證悟實相的修行路徑。

從修行實踐角度,唐代宗密《圓覺經大疏釋義鈔》指出:“三摩缽提名等至,謂由加行伏沉掉力,令心平等至定位故”,強調其需通過精進調伏昏沉與散亂心念,最終入平等安住的禅定境界。現代佛教學者釋印順在《成佛之道》中亦提到,三摩缽提是“依觀想成就而達心一境性”的重要法門。

網絡擴展解釋

三摩缽提是佛教術語,其含義和修持方法可綜合如下:

1.基本定義與詞源

三摩缽提(梵文:Samāpatti)是梵語音譯,意為“等至”或“正受”,指禅定中身心達到平等安境界。它與“三昧”(Samādhi)含義相近,但更強調“止觀等持、定慧等持”的修行狀态。

2.經典依據與核心思想

3.修行方法與目标

4.與其他概念的關聯

5.修持意義

通過三摩缽提的修習,菩薩能“内發大悲輕安”,在世間行願時不被幻相所縛,最終圓成佛道。如《圓覺經》比喻:“如土長苗”,即從清淨本體自然生起妙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經典原文或具體修持次第,可參考《圓覺經》相關章節及南懷瑾的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鳌魚抱愧倍徙創钜痛深詞乖大峨蕩秋千打耙地壘蛾鬭方俗反潛直升機非服飛土逐害改刊臯契更元乖龍鳏夫骸筋還琴黑非恒碣浣拭卉犬虎剌孩瘠瘁積牒九還空過濫漫老太類成兩粵粝糒靈帷毛氄瞑氛虐害褭蹄跑關東仆旅前徒倒戈窮域蜷縮遶梁聲鞣酸失之毫厘,謬以千裡所宜夙習桃仁蜩蝒挑綴婉折問肯霧暗雲深巷口鄉術小賣部校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