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大司马的意思、大司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大司马的解释

官名。《周礼·夏官》有大司马,掌邦政。 汉 承 秦 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汉 武帝 罢太尉置大司马。 西汉 一朝,常以授掌权的外戚,多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联称,也有不兼将军号的。 东汉 初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末年又别置大司马。 魏 晋 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 南北朝 或置或不置, 陈 但为赠官。 明 清 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大司马”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职名称,其含义和地位随朝代演变有所不同。以下是综合历史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历史沿革

  1. 周代起源
    大司马最早见于《周礼·夏官》,为掌管军事与军政的最高长官,主管邦国兵事、军赋等事务。

  2. 汉代发展

    • 汉武帝时期,罢太尉改置大司马,与大司徒、大司空并称“三公”,共同管理国家军政事务。
    • 西汉时多由外戚担任,常与大将军等武职联称(如“大司马大将军”),实际权力高于普通三公。
  3. 魏晋至南北朝

    • 魏晋时期位列“上公”之一,地位超越太尉、司徒、司空,成为实际上的军政首脑。
    • 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虚衔或赠官,隋朝正式废除。
  4. 明清时期
    作为兵部尚书的别称使用,延续其与军事相关的职能象征。


二、职能与特点


三、现代引申义

在当代语境中,“大司马”有时被借喻为某一领域的权威人物或实际掌权者,例如电竞主播“芜湖大司马”的ID即源于此历史典故。


以上信息综合自《周礼》、汉代官制及权威词典释义,完整内容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标题:《大司马》的意思、构造和来源

大司马:这个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官制,是指担任军队统帅的高级将领。

拆分部首和笔画:大司马的拆分部首是“大”和“司”,其中“大”的部首是一,并且它的笔画数为三;“司”的部首是八,并且它的笔画数为五;“马”的部首是马,并且它的笔画数为三。因此,“大司马”的总笔画数为11。

来源:大司马最早出现在秦汉时期的官制中,是指掌管军队的重要职位。当时,大司马是在皇帝之下,具有重要的军事指挥权力。这个词的使用由来已久,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繁体:大司马的繁体字为「大司馬」。

古时候汉字写法:根据古代汉字的写法,大司马的写法与现代相似,没有明显的差异。

例句:他被任命为大司马,负责指挥整个军队。

组词:大将军、军师、军队、统帅。

近义词:大将、上将、将军。

反义词:小卒、普通士兵。

别人正在浏览...

安静白面书郎贬退必躬必亲冰瓯兵役制度厕混谄交嗔咽春眼刺审调逗掉文袋地球村涤瑕荡垢额门风树之感钢硬刚玉膏沐高祖鼓史海北汗污号兵欢歌汇聚櫼枊进步人士矜赈口惛老妪能解乐语厘补麟书犁庭扫闾六禽理知鹭行美选眉样沵迤蹑影俏俊砌填劝募任正桑主三野沙眼沈屈史乘世事炎凉石印书香门户铁床投鼠忌器武断乡曲碔石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