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大司马的意思、大司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大司马的解释

官名。《周礼·夏官》有大司马,掌邦政。 汉 承 秦 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汉 武帝 罢太尉置大司马。 西汉 一朝,常以授掌权的外戚,多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联称,也有不兼将军号的。 东汉 初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末年又别置大司马。 魏 晋 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 南北朝 或置或不置, 陈 但为赠官。 明 清 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大司马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官职名称,起源于周代,位列三公之一,掌管国家军事事务。其职权范围在不同朝代有所演变,但核心始终与军事统帅、武官选任及国防策略相关。

一、历史起源与职能

据《周礼·夏官》记载,西周时期已设“大司马”一职,为“夏官”之长,职责包括“掌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即负责制定军事法规、统帅军队、管理疆域及军赋征收等。汉代沿袭此制,大司马位列上公,常由大将军兼任,如汉武帝任命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统摄全国军务(《汉书·百官公卿表》)。

二、历代职权演变

三、文化影响与象征意义

大司马在传统文化中象征武德与权威。例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获封大司马(演义虚构),凸显其军事统帅地位。后世诗词亦常用“大司马”代指兵部尚书,如明代王世贞诗云“大司马府开黄阁”,借古称颂兵部职权。

四、现代词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定义:“大司马,古代官名。周代为主管军事的最高长官,汉以后为三公之一,后世渐为虚衔。”。《辞源》进一步说明其职能演变脉络,强调其从实权职务向荣誉衔的转化过程。

权威参考来源:

  1. 《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华书局)
  3. 《文献通考·职官考》(浙江古籍出版社)
  4.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5. 《中国古代官制大辞典》(北京大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大司马”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职名称,其含义和地位随朝代演变有所不同。以下是综合历史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历史沿革

  1. 周代起源
    大司马最早见于《周礼·夏官》,为掌管军事与军政的最高长官,主管邦国兵事、军赋等事务。

  2. 汉代发展

    • 汉武帝时期,罢太尉改置大司马,与大司徒、大司空并称“三公”,共同管理国家军政事务。
    • 西汉时多由外戚担任,常与大将军等武职联称(如“大司马大将军”),实际权力高于普通三公。
  3. 魏晋至南北朝

    • 魏晋时期位列“上公”之一,地位超越太尉、司徒、司空,成为实际上的军政首脑。
    • 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虚衔或赠官,隋朝正式废除。
  4. 明清时期
    作为兵部尚书的别称使用,延续其与军事相关的职能象征。


二、职能与特点


三、现代引申义

在当代语境中,“大司马”有时被借喻为某一领域的权威人物或实际掌权者,例如电竞主播“芜湖大司马”的ID即源于此历史典故。


以上信息综合自《周礼》、汉代官制及权威词典释义,完整内容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百度裱首残废刺股悬梁答白箪竹刁横狄鞮风娇伏兵腹痛革面洗心弓车公养工艺美术寡瘦规避鲑鱼胡越煎熬监祠鵁衔急绷绷戒酒嗟赞禁闼羁禽酒痕居业开廓刊本快信褴褛筚路老学庵撩火加油骡夫马不停蹄昧然悯护迷浊摸不着睦睦逆光旁议胚芽窃斧庆都清香琼卮忍容弱敌森敷食德适秝死丕丕索诃世界贪赃微故销洗谢朓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