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獨行貌。《詩·唐風·杕杜》:“獨行踽踽。” 毛 傳:“踽踽,無所親也。” 宋 司馬光 《複古詩首句雲獨步複靜坐辄繼二章》之一:“踽踽出東軒,徐徐步小園。”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蛇人》:“方意 小青 不返,俄而踽踽獨來,竟入笥卧。”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九:“常常可以看見一人,有時背着手,有時叉着腰,獨行踽踽,來去踯躅。”
(2).引申為落落寡合的樣子。 宋 黃庭堅 《放言》之一:“踽踽衆所忌,悠悠誰與歸。” 宋 王令 《寄王介甫》詩:“古人踽踽今何取,天下滔滔昔已非。”
(3).小步慢行貌。《東周列國志》第一百回:“﹝ 趙王 ﹞揖 信陵君 就西階, 信陵君 謙讓不敢當客,踽踽然細步循東階而上。” 殷夫 《給某君》詩:“漫着暮氣凝煙的黃昏中,我們同踽踽于崎岖的街頭。”
“踽踽”是一個形容詞,讀作jǔ jǔ(注意不讀 yǔ 或 qǔ),主要用于形容人孤獨、無依無靠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踽踽”表示孤零零獨自行走的樣子,常與“獨行”連用為成語“踽踽獨行”,強調形單影隻的寂寥感。例如:“他在異鄉的街道上踽踽獨行,倍感凄涼。”
成語“踽踽獨行”源自《詩經·唐風·杕杜》,原文以孤立的赤棠樹比喻人的孤獨,後演變為形容獨身無伴的狀态。
“在尋求和平與真理的道路上,我們不能踽踽獨行。”
“當你在生活中踽踽前行時,你需要不止一種方法去平衡自我。”
總結來看,“踽踽”既是對孤獨狀态的具象描繪,也承載了文學與情感層面的深意,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傳遞其孤寂、堅韌或疏離的意蘊。
《踽踽》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獨行、單獨行走的樣子。
《踽踽》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足”部,右邊是“屣”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8畫。
《踽踽》最早出現在文學作品《晉書·王敦傳》中,用來形容傅亮的孤寂凄涼的形象。後來逐漸成為一個常用詞彙。
《踽踽》的繁體字為「踽踽」,擁有相同的意思和拼寫。
在古代寫法中,漢字“足”可以寫作“足足”,表示加強“足”字的含義。而“屣”則可以寫作“屣屣”,也是加強“屣”字的含義。
1. 他孤獨地踽踽而行,沒有人與他為伴。
2. 在這個陌生的城市裡,我感到踽踽獨行,心中充滿了孤獨和無助。
3. 面對困境,他堅強地踽踽前行,不畏艱難。
踽踽單行、踽踽獨行、踽踽而行
孤零零、獨來獨往、單獨行走
衆多、一起行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