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特怪異。 章炳麟 《辨詩》:“﹝ 韓愈 ﹞辭已壯麗,博而不約,鮮溫潤之音。學之,雖至,猶病傀怪;不至,乃獷獷如豺狼聲。”
傀怪(guī guài)是古漢語詞彙,現罕用,其核心含義指奇異、怪誕、不同尋常的事物或現象,強調超出常态的獨特性。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分層解析:
本義與引申
“傀”本義為高大、奇特(《說文解字·人部》:“傀,偉也”),引申為超群不凡;“怪”指奇異反常。二字合成後,強化對“離奇罕見”特質的描述。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第3卷,第120頁。
古籍用例
如《莊子·列禦寇》中“彼所小言,盡人毒也。傀怪成黨,命曰孽童”,以“傀怪”形容言行荒誕詭谲。
來源: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年)第二冊,注引《莊子》用例。
“傀怪”更側重因罕見而顯奇特(如奇人異事),非貶義;“怪異”則偏重違反常理(如靈異現象),多含負面色彩。
來源:《古漢語詞彙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7章“近義詞群分析”。
《漢語大詞典》
明确釋義為:“奇異;奇特。亦指奇異之物。”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修訂版,第1598頁。
《辭源》
釋作“怪異,奇特”,引《莊子》例證。
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三冊,第2456頁。
該詞多見于先秦至漢代文獻,後世漸少用。今常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成語典故(如“傀奇不羁”),現代漢語中已被“奇特”“詭異”等替代。
“傀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奇特怪異,常用來形容人或事物超出常規、不合常理的特點。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章炳麟《辨詩》等文獻。
白石道人歌曲半衰期不想道騁娛川原除根從祖祖母打鬥待時而動大庭廣衆觝角戲獨秀峰蜂巢奉委附答扶架肐揪乖析國有資産寒瘧漢儀合衣惶遽黃牛灘黃芽白建文焦月嫉忌九極擊轅狙刺決命砍腦鬼克厘米曠略袴岔酷殁蘭荪老丫雷光密靜名垂竹帛糜軀摸蘇木掀捏一把汗骈馳喬裝軟尺如狼如虎上官儀牲畜事在人為溲便天應題進橦末推心置腹仙隱小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