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至的意思、馮至的詳細解釋
馮至的解釋
(1905-1993)詩人,外國文學研究家。河北涿縣(今涿州)人。1930年留學德國,獲博士學位。回國後曾任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教授。建國後任*********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作協副主席。著有詩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及《杜甫傳》、《德國文學簡史》等。
詞語分解
- 馮的解釋 馮 (馮) é 姓。 馮 (馮) í 古同“憑”,憑借,依靠。 馬行速。 筆畫數:; 部首:冫; 筆順編號:
- 至的解釋 至 ì 到:至此。自始至終。從古至今。至于。以至。甚至。 極、最:至少。至親。至交(最相好的朋友)。至誠。至高無上。至理名言。 筆畫數:; 部首:至;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馮至(1905-1993)是中國現代著名詩人、翻譯家、學者,其名字在漢語詞典中的解釋需結合其文學貢獻與學術背景綜合闡述:
一、基本釋義
馮至(Féng Zhì)
- 人物特指: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沉思型詩人”的代表,魯迅譽為“中國最傑出的抒情詩人”。其創作融合西方哲學深度與中國古典意境,代表新詩藝術高峰。
- 學術身份: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專注于德語文學研究與歌德、裡爾克等作品的譯介。
二、文學成就與代表作
-
詩歌創作
- 《十四行集》(1942):中國現代主義詩歌裡程碑,以27首十四行詩探讨生命、孤獨與永恒,融合存在主義哲思與自然意象(如“我們準備着深深地領受…”)。
- 《昨日之歌》/《北遊及其他》:早期詩集展現抒情性與社會關懷,如《蛇》《吹箫人》。
-
翻譯與學術貢獻
- 譯著《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海涅)、《給青年詩人的信》(裡爾克)奠定德語文學譯介權威。
- 學術著作《杜甫傳》《論歌德》開創中西文學比較範式。
三、詞典釋義的權威參考
漢語詞典對“馮至”的釋義需依托文學史評價,可引用以下來源:
- 《中國現代文學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馮至的詩歌以凝練的意象與形而上的沉思,拓展了新詩的哲學深度,其《十四行集》被視為1940年代詩歌藝術巅峰。”
-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
“馮至的創作受德國浪漫主義與存在主義影響,在戰亂年代以詩性智慧觀照人類生存困境,兼具古典韻律與現代性。”
注:詞典釋義的局限性
由于“馮至”為專有名詞,普通漢語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僅注音釋義(如“馮:姓氏;至:到達”),其文學意義需參考專業文學工具書或學術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馮至”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根據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一、作為人名的解釋(主要含義)
馮至(1905年9月17日—1993年2月22日)是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學者、翻譯家,原名馮承植,河北涿州人。其生平與成就包括:
- 教育背景:1930年留學德國,獲柏林大學、海德堡大學博士學位。
- 學術與創作:
- 著有詩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等,詩歌風格融合古典與現代。
- 研究領域涵蓋杜甫研究(《杜甫傳》)、德國文學(《德國文學簡史》)。
- 社會職務:曾任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教授,建國後任中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作協副主席。
二、作為成語的争議性解釋
部分詞典(如、2)提到“馮至”可作成語,釋義為“志向高遠,追求極緻”,由“馮”(推動)和“至”(極緻)組合而成。但需注意:
- 該用法在權威文學資料中極少出現,可能為誤傳或生僻用法。
- 更常見的表述為“鴻鹄之志”“志存高遠”等成語。
補充說明
、5中關于馮至原名“馮景齡”“馮順安”等信息存在矛盾,經比對高權威來源(如),正确原名為馮承植,其他表述可能為筆名或誤記。
别人正在浏覽...
慠誕八音琴北渚變號變節博洛尼亞大學沖真出出溜溜出家修道大高的筆點筆貳辭飛凫舃風中之燭負券改正幹營高衙高圓歌詩公狀刮鹻橫戮厚秩焦臭勦説讦奸蹐局峻诋劇暑苛削空言虛語空自苦命狼奔兔脫雷奔冷沉沉柳陌陋俗緑骥毛元銳拏把内廐慶生秦壘七女池日間日景色目扇誘殺傷力審信誓劍天贶節同脈銅羽頽鬧溫炖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