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鏚钺的意思、鏚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鏚钺的解釋

斧和钺。《左傳·昭公十五年》:“其後 襄 之二路,鏚鉞、秬鬯、彤弓、虎賁, 文公 受之,以有 南陽 之田,撫征東夏,非分而何?” 楊伯峻 注:“ 杜 注:‘鏚,斧也;鉞,金鉞也……’賜鏚鉞者,奉王命得專殺戮也。”參見“ 斧鉞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鏚钺"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屬于古代漢語中的兵器名稱,具有特定的曆史和文化内涵。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鏚钺"是兩種古代兵器的合稱:

  1. 鏚(qī):

    指斧類兵器,特指一種斧刃較窄、柄部較長的戰斧。在《說文解字》中,"鏚"為"戚"的異體字,本義為斧屬兵器,後引申為親近、憂懼等含義。

  2. 钺(yuè):

    形似大斧,刃部寬大呈弧形,兼具砍劈與禮儀功能。古代多作為刑具或王權象征,《史記·周本紀》載"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夾武王",凸顯其權力意義。

二、文化象征

  1. 軍事權威:

    二者均為将領指揮作戰的兵器,象征軍事統率權。如《漢書·王莽傳》以"持鏚钺"代指掌握兵權。

  2. 刑罰權力:

    商周時期,"钺"常用于執行刑罰,《國語·魯語》稱"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體現其司法職能。

  3. 文學修辭:

    古籍中常以"鏚钺"比喻嚴苛的律法或武力征伐,如《後漢書》"陳鏚钺而靡違"形容軍令嚴明。

三、字形演變

四、古籍例證

  1. 《尚書·牧誓》:"王左杖黃钺,右秉白旄以麾。" 描述周武王持钺督戰。
  2. 《詩經·大雅·公劉》:"幹戈戚揚","戚"即"鏚",指武裝部族遷徙。

權威參考來源:

(注:因古籍原文無網絡鍊接,此處标注紙質文獻來源,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鏚钺”是一個漢語成語,發音為cī yuè,其含義和背景可結合曆史與文學資料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曆史與文化背景

  1. 兵器起源
    “鏚钺”中的“钺”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重型兵器,形似斧但刃部更寬大,多用于砍劈。商周時期,青銅钺不僅是武器,更是權力與軍事統帥的象征。例如,商王武丁之妻婦好的墓中曾出土大型青銅钺,銘文“婦好”印證了她作為女将的權威。

  2. 功能演變

    • 戰場作用:早期作為實戰兵器,後因笨重逐漸被戈、矛取代,轉為禮器或刑具。
    • 對抗騎兵:唐宋時期,長柄钺被改良用于步兵對抗騎兵,通過砍馬腿破壞敵方陣型,如南宋王德曾以此戰術擊敗金兵。

使用場景

“鏚钺”從具體兵器聲引申為戰争符號,既承載古代軍事文化,也反映漢語中通過器物聲效表達抽象概念的獨特方式。若需進一步探讨其與類似詞彙(如“鈇钺”)的差異,可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安坐扳道倍兒辯悟蒼鹘禅鐘朝聽查收怆怛串座觸景誕月倒拔登翼調法笃切獨惟廢市寡助貴善桂枻豪門貴宅皇辟混合蹇缺交縛傑牙靜笃盡浄急煞濟世救人記算寄孕劇然栲栳狂呓斂閃離局陵藉六币率變貌似乃在帕子配神遷厝栖止嚷喝散舒讪牙閑嗑笙叢升火聖志世口壽茔條秀塗月外制洧盤閑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