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斧和钺。《左傳·昭公十五年》:“其後 襄 之二路,鏚鉞、秬鬯、彤弓、虎賁, 文公 受之,以有 南陽 之田,撫征東夏,非分而何?” 楊伯峻 注:“ 杜 注:‘鏚,斧也;鉞,金鉞也……’賜鏚鉞者,奉王命得專殺戮也。”參見“ 斧鉞 ”。
“鏚钺”是一個漢語成語,發音為cī yuè,其含義和背景可結合曆史與文學資料綜合解釋如下:
兵器起源
“鏚钺”中的“钺”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重型兵器,形似斧但刃部更寬大,多用于砍劈。商周時期,青銅钺不僅是武器,更是權力與軍事統帥的象征。例如,商王武丁之妻婦好的墓中曾出土大型青銅钺,銘文“婦好”印證了她作為女将的權威。
功能演變
“鏚钺”從具體兵器聲引申為戰争符號,既承載古代軍事文化,也反映漢語中通過器物聲效表達抽象概念的獨特方式。若需進一步探讨其與類似詞彙(如“鈇钺”)的差異,可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鏚钺》是一個古漢字,它的意思是一種古代兵器,類似于一把戰斧。它是用來砍殺敵人和攻擊城牆的。
根據《康熙字典》,《鏚钺》的部首是“金”,它的五筆順序分别是:“金”、“鬲”、“首”、“刍”、“乞”。
《鏚钺》源自《說文解字》,是在中國古代的字典和字書中出現的。它的繁體字形為「鏚鉞」。
在古代,人們使用毛筆和墨汁來書寫《鏚钺》。古時候的筆畫順序是:橫、豎、撇、捺、點,整體形狀呈現出一種戰斧的形态。
1. 勇士手持鏚钺,勇往直前。
2. 這把鏚钺的刀刃十分鋒利。
1. 鏚钺兵器
2. 鏚钺戰鬥
3. 鏚钺力量
1. 斧:一種砍伐和剁砍物品的工具。
2. 鉞:一種古代兵器,類似于戰斧。
3. 戈:一種古代兵器,類似于長矛。
1. 和:和平、友好的意思。
2. 安:安全、穩定的意思。
3. 止:停止、靜止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