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揭發、批駁。 明 文徵明 《明故嘉議大夫都察院右副都禦史毛公行狀》:“他所奏儗及徼駮論薦,鹹切事機。”
“徼駁”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基本詞義
“徼駁”意為揭發、批駁,常用于對他人言行或事物的批判性指正。例如明代文徵明在《明故嘉議大夫都察院右副都禦史毛公行狀》中提到:“他所奏儗及徼駮論薦,鹹切事機”,即通過批駁與建議切中事務關鍵。
構詞解析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代公文或嚴肅論述中,常見于對政策、奏章等内容的審查與辯論,帶有官方或學術批判性質()。
近義與關聯詞
近義詞包括“彈劾”“指摘”,反義詞如“褒揚”“稱頌”。需注意,“徼”在其他語境中還可表示“求取”“邊界”(如“邊徼”),但與“徼駁”無關()。
現代適用性
當代漢語中,“徼駁”已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曆史文獻研究,現代表達類似含義時多用“批駁”“揭發”等更直白的詞彙。
該詞的核心是通過揭露錯誤進行批判,屬于古代漢語中的專業表達,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其語境。
《徼駁》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超越常規或固有範疇進行辯論或辯駁。這個詞經常用來形容人們在讨論問題時,用辯證的方式進行思考和争辯。
《徼駁》這個詞的部首是彳(chì),含義是“行走”。它的總筆畫數為21畫。
《徼駁》最早出現在《古漢語大詞典》中,是由中國古代文獻中的詞語典故發展而來的。
《徼駁》的繁體字是「徼驁」。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徼駁的寫法可能略有變化,但基本上仍然沿用現代的寫法。
1. 他以理性的徼駁批判了對方的觀點。
2. 在辯論中,他徼駁了對手的錯誤推理。
3. 這個專欄作家善于用徼駁的方式剖析社會問題。
1.徼借:指以巧言令色、借口等手段騙取或占取他人的財物。
2.徼利:指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取或謀取利益。
3.駁斥:指以理據或事實來否定或駁倒他人的論點或觀點。
1.争辯:指對某個問題表達不同意見而進行的辯論。
2.辯駁:指對他人的觀點進行論證,試圖否定或反駁對方的觀點。
3.辯論:指對某個問題進行有規則的、雙方或多方參與的辯證性争論。
1.認同:指對他人的觀點或意見持同意并接受的态度。
2.贊許:指對他人的言行或觀點給予認可和稱贊的态度。
3.采納:指對他人的建議或意見進行接受并予以實施的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