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部形态;表現形式。 宋 張載 《正蒙·太和》:“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 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太和》“凡天地法象,皆神化之糟粕爾”:“日月、雷風、水火、山澤固神化之所為,而亦氣聚之客形,或久或暫,皆已用之餘也。”
“客形”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基本含義
指外部形态或暫時性的表現形式,常用于描述事物變化的階段性狀态。例如,北宋哲學家張載在《正蒙·太和》中提到:“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這裡的“客形”強調“氣”的聚散變化隻是暫時的外在形态,并非本質。
延伸解釋
清代王夫之進一步注解為“氣聚之客形”,認為日月、水火等自然現象是“氣”凝聚的短暫形态,具有時間上的局限性。
在部分詞典中,“客形”被列為成語,形容人的舉止端莊、态度恭敬,如同客人般謙遜有禮。例如:“他待人接物總是一副客形,顯得溫文爾雅。”
(注:此用法相對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客”本義為外來者或寄居者(如“賓客”),引申為“暫時、外在”之意;“形”即形态。因此“客形”隱含與“本質”相對的“外在表現”之義。
《客形》是一個漢字詞語,本義是指外來的人或物,引申為陌生的、不熟悉的。形容人與事物之間關系的疏遠或生疏。
《客形》的部首是「宀」,總共有9個筆畫。
《客形》是由「宀」(表示房屋的意思)和「形」(表示形狀的意思)組成的。意為「房屋外的形狀」。古代表示房屋外的景物或人物。
《客形》的繁體字為「客形」。
在古時候,「客形」的寫法有所變化。它原始的寫法是「客裉」,後來改為現在的寫法。
1. 我對那個陌生的城市感到很客形。
2. 在這個陌生的環境中,他總是顯得有些客形。
1. 客人:指來訪的人。
2. 形容詞:指用來形容事物屬性或狀況的詞語。
1. 陌生:形容不熟悉或不親切。
2. 疏遠:形容人與人之間關系疏遠。
1. 親切:形容關系親近、友好。
2. 熟悉:形容對人或事物認識或了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