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ave bad luck]∶見“倒黴”
我自倒運,把個女兒嫁與你這現世寶。——《儒林外史》
(2) [transport goods for trade]∶從甲地販運貨物到乙地出賣,再把乙地貨物販運到甲地出賣
(1).遭遇不好;遇事不利。猶倒黴。 明 吳炳 《情郵·驚遣》:“想炎炎樞府,已自倒運。”《儒林外史》第四五回:“ 餘 家兄弟兩個越發呆串了皮了,做出這樣倒運的事!” 魯迅 《呐喊·端午節》:“ 方太太 很驚疑,以為他竟已辭了職了,但暗暗地察看他臉上,卻也并不見有什麼格外倒運的神情。”
(2).轉運,指貨物運到某地後再轉往他處。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河漕·關陝三邊饷道》:“是在按求古跡:何處可避險,何處可陸運,何處可立倉倒運,何處可造船裝運。”
(3).指把貨物從甲地運到乙地出賣,再把乙地貨物運到甲地出賣的牟利活動。如:他們一夥最近又靠倒運木料賺了一大筆錢。
“倒運”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根據語境判斷,以下是詳細解釋:
運氣不佳(形容詞性)
指遭遇不順、時運不濟,與“倒黴”同義。例如《儒林外史》中“我自倒運,把個女兒嫁與你這現世寶”。此義項多用于形容個人際遇,強調意外的不如意。
貨物轉運(動詞性)
指從甲地運輸貨物到乙地販賣,再運回乙地貨物到甲地牟利的行為。例如“倒運木料賺了一大筆錢”。此用法常見于商貿或非法活動場景。
文學與口語
在文學作品中多表達“倒黴”,如魯迅《端午節》描述人物“倒運的神情”;口語中(尤其方言)也常用此義,如“最近很倒運”。
商業與經濟
動詞用法多涉及跨地區貨物買賣,明代文獻已記載“立倉倒運”的物流模式,現代可能隱含非法倒賣。
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儒林外史》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