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時的意思、三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時的解釋

(1).指春、夏、秋三季農作之時。《左傳·桓公六年》:“潔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 杜預 注:“三時,春、夏、秋。” 唐 元稹 《茅舍》詩:“我欲他郡長,三時務耕稼。”《新唐書·劉蕡傳》:“願陛下廢百事之用,以廣三時之務,則播植不愆矣。”

(2).夏至後半個月。 北周 庾信 《奉和夏日應令》詩:“五月炎蒸氣,三時刻漏長。” 明 周之玙 《農圃六書·占候·五月占》:“夏至後半月為三時,頭時三日,中時五日,三時七日。”

(3).早、午、晚。 唐 高適 《燕歌行》:“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鬥。”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大内規制紀略》:“各有佛堂以供香火,三時鐘磬,宛如梵宮。” 清 龔自珍 《尊隱》:“日有三時,一曰蚤時,二曰午時,三曰昏時。”

(4). 印度 分一年為熱、雨、寒三時。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 如來 聖教,歲為三時: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熱時也;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雨時也;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寒時也。”

(5).佛教謂 釋迦牟尼佛 逝世後,佛法将經曆的正6*法、像法和末法三大時期。一般認為正6*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見 南朝 陳 慧思 《立誓願文》。 唐 窺基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六:“佛滅度後,法有三時,謂正、像、末。具行教、行、證三,名為正6*法;但有教、行,名為像法;有教無餘,名為末法。”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三時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三時”的漢語詞典釋義詳解

“三時”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具體釋義需結合語境,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指一日中的三個時段(核心常用義) 指将一天劃分為早晨、中午、晚上三個主要時間段。

二、指一年中的三個農事季節(特定領域義) 指根據農事活動将一年劃分為春、夏、秋三個季節(有時也指春、夏、冬)。

三、佛教術語(專業領域義) 在佛教中,“三時”有特定含義:

  1. 指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2. 特指佛教判教學說中的“三時教”:依據佛陀說法的時間、内容與方式進行的教相判釋。如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唯識宗)的判教将佛陀一代教法分為:
    • 第一時教: 初轉法輪,講說《阿含經》等小乘教義(有教)。
    • 第二時教: 中轉法輪,講說《般若經》等大乘空宗教義(空教)。
    • 第三時教: 後轉法輪,講說《解深密經》等大乘唯識中道教義(中道教)。

四、指夏至後的半個月(特定節氣義) 古時特指夏至後十五天(或說分三候),是氣溫高、日照長的時期。

五、指計時器(日晷)上的時間刻度(器物應用義) 指古代日晷上劃分的白晝、黑夜、早晚三個時間标記部分。

網絡擴展解釋

“三時”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根據語境判斷,主要包含以下五類解釋:

一、農業時序

指春、夏、秋三季農作時節,最早見于《左傳·桓公六年》:“潔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杜預注:“三時,春、夏、秋。”。唐代元稹《茅舍》詩中“三時務耕稼”也指此意。

二、節氣時段

特指夏至後半個月,北周庾信《奉和夏日應令》詩雲“三時刻漏長”,明代農書《農圃六書》明确将夏至後半月分為頭時(3日)、中時(5日)、末時(7日)三個階段。

三、日常時間劃分

指早、午、晚三個時段,如唐代高適《燕歌行》“殺氣三時作陣雲”,清代龔自珍《尊隱》将一日分為“蚤時、午時、昏時”。

四、印度氣候分期

古印度将一年分為熱、雨、寒三季,此分法見于《大唐西域記》卷二記載:“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為熱時,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為雨時,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為寒時。”。

五、佛教教法分期

佛教指正法、像法、末法三個時期:

  1. 正法時期:佛滅後500年,教法純正
  2. 像法時期:其後1000年,教法形式相似但實質淡化
  3. 末法時期:再延續10000年,教法逐漸消亡 此說源自南朝陳慧思《立誓願文》,法相宗進一步提出“年月三時”“義類三時”等細分。

注:部分現代非權威網頁将“三時”解釋為下午三點,此說法缺乏古籍依據,建議以傳統文獻釋義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暗裡闇政報錄人保澤碑林貶裁辯麗不閑補治彩唱充事仇香垂拱四傑從試倒懸嘀裡嘟噜東風第一枝法律煩弱發牙幹進海溆闬闳鬨然患累嘉期劫後餘生金車九節狸絕響喀吧蘭譜老無知劉伶酒龍漢隆慶窰鸾歌鳳吹母憂凝峻醅醁劈溜撲剌辟寝七寶辇奇技淫巧青蛟窮難戎繕入鐵主簿剩菜殘羹失驚拭目傾耳首七外邊溫瑩窩窩膩膩無柯五辂五射纖屑熙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