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木柴塊,樹根疙瘩。可代炭用。 前蜀 貫休 《深山逢老僧》詩之一:“衲衣線粗心似月,自把短鋤鋤榾柮。” 宋 陸遊 《霜夜》詩之二:“榾柮燒殘地爐冷,喔吚聲斷天窗明。” 清 曹寅 《和靜拙翁圍爐原韻》:“絶塞穹廬火,山堂榾柮爐。” ********* 《出奔》一:“同村同姓的閑人等,當冬天農事之暇,坐上香火爐前去烤榾柮火。”
(2).泛指根部。
“榾柮”(gǔ duò)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通常有兩種解釋:
基本含義
指木頭塊、木柴碎片或短小的木樁,尤其指用于燒火的碎木。例如在方言中,可能用“榾柮火”形容用碎木塊燃燒的小火堆。
文學意象
古代詩詞中偶見其身影,如宋代詩人陸遊《霜夜》中“榾柮燒殘地爐冷”一句,描繪了用碎木取暖的冬日場景,賦予其質樸的生活氣息。
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出現在特定方言或文學語境中。若您遇到其他語境中的用法,可能需要結合具體上下文進一步分析。
榾柮(gǔ duò)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拆分為榾(gǔ)和柮(duò)兩個部分。
榾的字形由木字旁和固本義構成,表示強壯、堅固之意。柮的字形則由木字旁和果本義組成,表示樹木被削去樹幹後殘留的部分。
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農耕文化,指的是農村中用來将磨成粉末的谷物進行過濾的工具。在舊時農田中,人們常常使用榾柮這種工具來抛射磨碎的米粉或面粉來剝離雜質,确保食物的幹淨和純淨。
榾柮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榖柮,隻是在字形上稍有不同,但意義完全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榾的寫法為「木」,沒有任何變形的部分。而柮的寫法為「㗊」,也是由木字旁和果本義組成的。這兩個字在現代漢字寫法中仍然保留,隻是字形的垂直方向相對于古時候略有偏移。
例句:
1. 他用榾柮将磨碎的米粉抛射到空中,讓雜質盡可能地剝離。
2. 農民在田地裡忙碌着,将割下的莊稼用榾柮進行過濾,以确保食物的品質。
組詞:榾柮機、榾柮布、榾柮工具
近義詞:濾粉器、糧食過濾器
反義詞:污染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