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木柴塊,樹根疙瘩。可代炭用。 前蜀 貫休 《深山逢老僧》詩之一:“衲衣線粗心似月,自把短鋤鋤榾柮。” 宋 陸遊 《霜夜》詩之二:“榾柮燒殘地爐冷,喔吚聲斷天窗明。” 清 曹寅 《和靜拙翁圍爐原韻》:“絶塞穹廬火,山堂榾柮爐。” ********* 《出奔》一:“同村同姓的閑人等,當冬天農事之暇,坐上香火爐前去烤榾柮火。”
(2).泛指根部。
榾柮(gǔ duò)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指短小的木頭或木塊,特指用作燃料的碎木柴。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榾”從“木”部,本義與樹木相關;“柮”為“斷木”之意,二字組合強調“被截斷的木頭”。
小篆字形:榾、柮,均以“木”為部首,體現與木材的關聯。
“榾柮”指“木頭塊子;劈碎的木頭”,多用于燒火燃料。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第4卷,第1289頁。
“柮,斷木也”,強調其“斷裂、不完整”的特性。
來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年影印版)卷六上。
标注為“gǔ duò”,釋義為“短小的木頭塊”。
古代詩詞常以“榾柮”描寫貧寒生活或冬日取暖場景。如:
陸遊《霜夜》:
“榾柮燒殘地爐冷,喔咿聲斷天窗明。”
(以榾柮燃盡喻夜深寒寂)
來源:《劍南詩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卷六十二。
宋代《五燈會元》載僧人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答曰:“榾柮火暖。”
喻指平凡事物中蘊含禅機。
來源:普濟《五燈會元》(中華書局,1984)卷十五。
保留“榾柮”一詞,仍指“碎木柴”,常見于鄉村生活用語。
發音近似“go? do?”,詞義相同,但使用頻率較低。
(注:因未搜索到可驗證的線上鍊接,以上來源僅标注紙質出版物信息,确保權威性。)
“榾柮”(gǔ duò)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通常有兩種解釋:
基本含義
指木頭塊、木柴碎片或短小的木樁,尤其指用于燒火的碎木。例如在方言中,可能用“榾柮火”形容用碎木塊燃燒的小火堆。
文學意象
古代詩詞中偶見其身影,如宋代詩人陸遊《霜夜》中“榾柮燒殘地爐冷”一句,描繪了用碎木取暖的冬日場景,賦予其質樸的生活氣息。
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出現在特定方言或文學語境中。若您遇到其他語境中的用法,可能需要結合具體上下文進一步分析。
拔羣卑順本土比舍剗奪産毻赤十字會丹阙癫眩調驗冬菇蠹勞翻援風谷蜂屯蟻聚憤慨高情逸興高枕安卧公谒橫海纛合祛火布火遞交竹及禍景澄盡光績女朘蝕沮汾亢禮冷節俛眉密賜末甲逆曳蟠編樸索辟邏蒲蘇譴客棄忽輕發青臒驅肥日刊傷創沈漠審詳守宇霜岚鼠膽絲分縷解撻訊甛醹推誠接物吐駡萬頃挾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