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與人同”是一個源自《孟子·公孫丑上》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成語的典故或現代用例,可參考《孟子》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善與人同》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行善可以與他人分享。它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别是“善”、“與”和“人同”。下面将對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善:“善”字的拆分部首是“口”和“工”,共有8個筆畫。它的本義是美德、善良。《善與人同》中,“善”表示行善的意思。
與:“與”字的拆分部首是“⺂”和“一”,共有3個筆畫。它的本義是和、與。在《善與人同》中,它起到連詞的作用,表示行善與他人共同進行。
人同:“人”字的拆分部首是“亻”,共有2個筆畫。它表示人類。在《善與人同》中,“人同”表示與他人一起,共同行善。
《善與人同》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屍子·第四十九品》:“君子行善則與人共之”,意為君子行善的動機是為了與他人分享。後來,這句話被引申為成語的形式。
《善與人同》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善與人同」。
古時期《善與人同》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差别,例如“與”字在繁體中寫作「與」。這種寫法在古代比較常見,隨着時間的推移,現代漢字則采用了簡化字的形式。
例句:
- 我們應該以善行善,與人同行。
- 他樂于助人,積極參與善與人同的活動。
組詞:善良、善心、善行、行善、與人為善。
近義詞:與人共善。
反義詞:惡與人同。
通過以上介紹,我們對于《善與人同》這個成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