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鋸鼎镬的意思、刀鋸鼎镬的詳細解釋
刀鋸鼎镬的解釋
四者皆古代刑具。借指酷刑。 宋 蘇轼 《留侯論》:“當 韓 之亡, 秦 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 曹亞伯 《武昌革命真史》引《宣布滿清罪狀檄》:“淫兇酷虐,熾於其前;刀鋸鼎鑊,隨於其後。” 韋君宜 《似水流年·一段補白》:“雖有刀鋸鼎镬,甘之如饴。”
詞語分解
- 刀鋸的解釋 古代刑具。亦指刑罰中刑用刀鋸。;;《漢書;刑法志》詳細解釋.刀和鋸。古代刑具。亦代指刑罰。《國語·魯語上》:“中刑用刀鋸。” 韋昭 注:“割劓用刀,斷截用鋸。”《史記·範雎蔡澤列傳》:“設刀鋸以禁奸
- 鼎镬的解釋 .鼎和镬。古代兩種烹饪器。《周禮·天官·亨人》:“亨人掌共鼎鑊以給水火之齊。” 鄭玄 注:“鑊所以煮肉及魚臘之器,既孰,乃脀于鼎,齊多少之量。”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五:“《茶經》以魚目湧泉
專業解析
"刀鋸鼎镬"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形象地描繪了古代殘酷的刑罰工具,并引申比喻為嚴酷的刑罰或巨大的磨難。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 字面釋義與構成
- 刀鋸: 指行刑用的刀和鋸。古代有“刀鋸之刑”,主要指割刑(如宮刑、刖刑等)和截斷肢體的刑罰。“刀”用于切割,“鋸”用于鋸斷。
- 鼎镬: 指古代烹煮食物的大型炊器,特指青銅禮器中的鼎和镬(大鍋)。在古代,鼎镬也被用作殘酷的刑具,即将人投入盛滿沸水或熱油的鼎镬中烹煮緻死,稱為“烹刑”或“镬烹”。
- 合義: “刀鋸鼎镬”将四種代表性的殘酷刑具并列,泛指古代各種極其殘酷的肉刑和死刑。
二、 比喻義與引申義
- 核心比喻: 指代極其殘酷的刑罰。這個成語高度概括了古代刑罰的野蠻與嚴酷。
- 引申比喻: 在現代漢語中,其含義進一步引申,常用來比喻人生所遭受的極其嚴酷的磨難、考驗或迫害。例如:“曆經刀鋸鼎镬而不改其志”,形容人意志堅定,即使經曆巨大磨難也不動搖。
三、 語源與典故
該成語的典故背景主要與中國古代的刑罰制度相關,其組合形式多見于後世文獻對酷刑的概括性描述。一個重要的早期關聯文獻是《漢書·刑法志》,其中詳細記載了古代各種刑罰的演變,雖未直接組合成“刀鋸鼎镬”四字,但對刀鋸之刑(如宮、刖)和鼎镬之刑(烹)均有明确記載,為後世成語的形成提供了曆史依據(參考來源:班固《漢書·刑法志》)。後世文人常用此語指代酷刑,如蘇轼《留侯論》有“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镬待天下之士”之句(參考來源:蘇轼《留侯論》)。
四、 當代使用建議
在現代語境下使用“刀鋸鼎镬”時,應注意:
- 其本義(具體酷刑)多用于曆史、文學讨論中。
- 其引申義(巨大磨難)適用于形容個人或集體經曆的嚴峻考驗,帶有莊重、書面語的色彩。
權威參考來源:
- 解釋核心字義及本義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刀鋸”、“鼎镬”詞條釋義及相關曆史刑罰說明。
- 古代刑罰制度背景參考:班固《漢書·卷二十三·刑法志第三》,可查閱中華書局點校本或線上資源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成語運用實例參考:蘇轼《留侯論》,可見于《蘇轼文集》或線上資源如古詩文網。
網絡擴展解釋
“刀鋸鼎镬”是一個漢語成語,用于描述古代殘酷的刑罰及其刑具。以下是詳細解釋:
1.字面含義與構成
- 刀、鋸:古代刑具,分别對應割刑(割肉)和刖刑(斷足)。
- 鼎、镬:古代烹煮器具,後演變為烹刑的刑具,即将人投入沸水中煮死。
- 合稱泛指各種酷刑,強調刑罰的殘酷性。
2.曆史出處
- 最早見于《漢書·刑法志》:“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鋸,其次用鑽鑿。”。
- 《漢書·郦陸朱劉叔孫傳贊》提到“麗生……猶不免鼎镬”,進一步關聯鼎镬與酷刑。
3.用法與語境
-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叙述中,強調對忠義之士的迫害或嚴酷統治。例如: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續黃梁》:“如果臣言虛謬,刀鋸鼎镬,即加臣身。”。
- 現代例句:“雖赴鼎镬刀鋸,亦無恨矣。”(《警世通言》)。
4.近義表達
- 鼎镬刀鋸:詞序不同,但含義一緻,均指代極刑。
- 斧钺湯镬:類似表述,包含斧砍、烹煮等刑罰。
5.文化意義
- 反映了古代刑罰的殘酷性,常用于凸顯人物在高壓下的氣節或統治者的暴虐。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詩詞名句網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拔拂百疊幫船鄙軀巢軒出亡辭訟辭味翠蛾倒坐打探登納貂茵東洋車豆嘴兒革弊共貫貴嫔捍棒歡奮洄懸江堤徼觊街鼓祭靈金瓠吉善揩抹老花鏡兩望零擔車靈術靈物落草偶數毆曳喔唷漰湱飄閃潛籁怯沮泉石榷金三種人煽權深根固蔕深山密林石楠孫悟空索是停儅推數托寄亡沒巍煥五蘊下辭小角巇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