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出亡的意思、出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出亡的解釋

[leave one's country as a political refugee] 出走,逃亡

果以富得罪出亡。——司馬光《訓儉示康》

詳細解釋

出逃;逃亡。《墨子·非命上》:“君有難則不死,出亡則不送,此上之所罰,百姓之所非毀也。”《史記·伍子胥列傳》:“ 昭王 出亡,入 雲夢 。”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 晉 公子 重耳 出亡,及 柏谷 ,蔔適 齊 。” 宋 蘇轼 《莊子祠堂記》:“ 楚 公子微服出亡,而門者難之。” 清 顧炎武 《菰中隨筆》:“竊意 建文 既出亡四十載,幸以無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出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指逃亡到外地或國外,通常指為了躲避災禍、迫害或政治鬥争而被迫離開故土或原居地。

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進行的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與構成:

    • 出: 本義為“從裡面到外面”,引申為“離開”。
    • 亡: 本義為“逃跑”、“逃亡”,引申為“失去”、“死亡”(在此語境下主要指“逃亡”)。
    • 組合義: “出亡”即“出逃”、“逃亡”,強調離開原居地或本國,流亡在外。它描述的是一種被迫的、非自願的遷移行為,目的是躲避某種危險或不利處境。其含義與現代漢語中的“流亡”非常接近。來源:綜合《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對“出”、“亡”及“出亡”詞條的釋義。
  2. 曆史淵源與經典出處:

    • “出亡”一詞在古代文獻中早有使用,尤其是在描述政治人物因失勢、避禍而逃亡他國或他鄉的史實時。例如:
      •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記載了晉公子重耳(後來的晉文公)因骊姬之亂被迫“出亡”的故事:“晉公子重耳之及于難也,晉人伐諸蒲城。蒲城人欲戰,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祿,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從者狐偃、趙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這裡雖然沒有直接出現“出亡”二字,但“奔狄”即“出亡狄國”之意,是後世叙述此事件常用“重耳出亡”的源頭。來源:《左傳》原文及曆代注釋(如中華書局版《春秋左傳注》)。
      • 《史記》等史書中也大量使用“出亡”來描述類似事件。來源:《史記》相關傳記(如中華書局點校本)。
  3. 用法與語境:

    • “出亡”通常用作不及物動詞。
    • 其主語可以是個人(如君王、貴族、政治犯、避難者),也可以是群體。
    • 常與表示目的地或逃亡原因的詞搭配使用,如“出亡在外”、“出亡他國”、“避禍出亡”、“被迫出亡”。
    • 帶有一定的書面語色彩和曆史感,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不如“逃亡”、“流亡”高,但在叙述曆史事件或特定語境下仍會使用。

“出亡”意指因躲避災禍、迫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離開原居住地或本國,逃亡到外地或外國。它是一個具有曆史積澱的詞彙,常見于史書典籍中,描述的是非自願的、為求生或避禍而進行的遷移行為。

網絡擴展解釋

“出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解釋

出亡(拼音:chū wáng)指因政治、安全等原因被迫離開原居地,逃亡或流亡到其他地方。這種行為通常與保護生命、自由或權益相關,常見于躲避迫害、戰亂或政治危機等情境。


二、詳細釋義

  1. 核心含義
    強調因外部壓力(如政治迫害、犯罪、戰亂等)而主動逃離,帶有被迫性。例如《訓儉示康》中“果以富得罪出亡”,即因財富招緻禍患而逃亡。

  2. 曆史與文學用例

    • 《墨子·非命上》提到“君有難則不死,出亡則不送”,指君主遇險時臣子不追隨。
    • 《史記·伍子胥列傳》記載楚昭王“出亡,入雲夢”,描述君主因戰亂逃亡。
  3. 近義詞與翻譯

    • 近義詞:逃亡、流亡、出走。
    • 英文翻譯:flee, live in exile, escape。

三、使用場景


四、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案例或近現代用法,可參考《訓儉示康》《墨子》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殘卷長江中上遊防護林車馳寵柳嬌花出鬼入神聡聡等望鵰悍定門缟帶格什文官廨過水面捍城翰桧鶴舟嘩潰黃花閨女魂夢貨樣濟乏靜一襟袖禁月明積旬集螢映雪苴茅裂土口噤蘭署涖涖龍綍鸾門敉亂眯萋鳥得弓藏埤污喬人青牛文梓窮癟醋遒邁羣經傷科蛇莓設焰口收率說念四試司職送字樣子素屏風桃花水天成痛矯通訣駝囊脫天漏網外柔内剛骫麗狹長閑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