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女官名。 三國 魏文帝 始置,位次皇後,曆代多沿用其名。《三國志·魏志·後妃傳序》:“ 文帝 增貴嬪、淑媛、脩容、順成、良人……貴嬪、夫人,位次皇後,爵無所視。”
(2).泛指妃嫔。 唐 元稹 《五弦彈》詩:“水精簾外教貴嬪,玳瑁筵心伴中要。” 宋 郭彖 《睽車志》卷一:“ 靈素 再拜殿下,繼又曰:‘神霄某夫人來。’已而果有貴嬪繼至者。” 清 唐孫華 《登靈岩有懷館娃宮遺事》詩:“浣沙顦顇 越溪 濱,一入 吳 宮作貴嬪。”
“貴嫔”是中國古代後宮妃嫔的位號之一,具體含義及曆史背景如下:
女官名
始于三國魏文帝曹丕,專指地位僅次于皇後的高級妃嫔。根據《三國志·魏志·後妃傳序》記載,魏文帝增設貴嫔、淑媛等封號,明确貴嫔“位次皇後”,且“爵無所視”,即無實際爵祿,但象征尊榮。
泛指妃嫔
唐代以後,文獻中常以“貴嫔”代指皇帝的妃嫔,如元稹《五弦彈》詩雲:“水精簾外教貴嫔”,此處即泛指宮廷女性。
若需更深入的曆史細節,可參考《三國志》《晉書》等史料,或查閱漢典、百度百科等權威來源。
貴嫔(guì pín)是指受寵愛的貴族婦女,也可以指貴族家族中地位較高的女性成員。在古代宮廷中,貴嫔是指皇帝的妃嫔中地位最高的一位。
貴(貝旁,6畫)+ 嫔(女旁,15畫)
貴嫔一詞源自古代漢字,是漢字文化的一部分。在繁體字中,貴嫔的寫法為貴嬪。
在古代漢字中,貴嫔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貴的舊體字寫作貴,嫔的舊體字寫作嬪。
1. 這位貴嫔寵愛有加,享受着宮廷内的榮華富貴。
2. 王室中的貴嫔們經常參與國家重要事務的決策。
1. 貴族:指出身高貴或地位顯赫的人。
2. 嫔妃:古代宮廷中指地位次于皇後的妃嫔。
3. 貴人:指有尊貴身份或地位的人。
1. 妾:古代宮廷中指位居下位的妃嫔。
2. 妃:古代宮廷中指地位高于妾的妃嫔。
庶姬:古代宮廷中指地位低微的妃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