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艙的意思、登月艙的詳細解釋
登月艙的解釋
供宇航員乘坐,在環月軌道上運行的載人飛船與月球表面之間往返飛行的宇宙飛行器。“阿波羅”號載人飛船的登月艙呈不規則形狀,高9米,直徑4米,重145登月艙16噸。由兩部分組成:(1)下降段。有月球車、儀器設備和下降發動機;(2)上升段。有可載宇航員兩名的密封加壓艙、儀器設備和上升發動機。當飛船到達環月軌道後,宇航員便乘坐登月艙脫離飛船,下降在月面上着陸。宇航員完成月面活動任務後,便以下降段作為發射台,駕駛上升段返回在環月軌道上等候的飛船,交會和對接後,即将上升段也抛棄,乘坐飛船返回地球。
詞語分解
- 登的解釋 登 ē 上,升:登山。登車。登門。登天。登台。登場(僴 )。登高。登攀。登臨。登科。登程。登堂入室。 踩,踐踏,腳向下用力:登踏。踢登。 記載:登記。登報。登載。 谷物成熟:登歲(豐年)。五谷豐登。
專業解析
登月艙(dēng yuè cāng)是現代漢語中一個專有航天名詞,其核心含義指:航天器中專門設計用于在月球表面着陸和起飛的獨立艙段。以下是基于漢語詞典釋義角度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 登:意為“上升、抵達”,此處特指航天器抵達月球表面的過程。
- 月:指地球的天然衛星——月球。
- 艙:指飛行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獨立密閉空間,如指令艙、服務艙等。
組合後的“登月艙”即專用于執行登月任務的獨立航天器模塊。
二、專業定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及航天術語規範,登月艙指:
載人航天任務中與母船分離後,承載航天員着陸月球表面、完成探測任務并返回月球軌道的專用航天器。其結構包含着陸支架、上升發動機、生命維持系統等,具備獨立飛行能力。
例如,阿波羅計劃中的登月艙(Lunar Module)由下降級(着陸)和上升級(返回)組成,是人類首次登月的關鍵設備 。
三、功能與特征
-
核心功能
- 脫離指令艙後自主着陸月球;
- 為航天員提供月球表面活動支持;
- 從月面起飛并與母船對接返回。
-
技術特點
- 輕量化設計(如阿波羅登月艙僅重4.5噸) ;
- 配備變推力發動機以適應月面地形;
- 艙體無氣動外形要求(月球無大氣層)。
四、曆史背景
登月艙的概念首次實踐于美國阿波羅計劃(1969-1972年),共6次成功載人登月。中國的“嫦娥工程”亦計劃在未來載人任務中采用類似設計,實現月面軟着陸與返回 。
權威參考來源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航天科學技術名詞》. 科學出版社,2005年.
- NASA阿波羅任務報告(編號NASA-SP-368),1975年.
- 中國探月工程官方網站. 嫦娥系列任務技術白皮書,2023年.
網絡擴展解釋
登月艙是載人航天任務中用于在月球軌道與月表之間往返的關鍵設備,其設計和工作原理如下:
一、基本定義
登月艙(Lunar Module)是載人飛船的組成部分,專為宇航員提供從環月軌道到月球表面的往返運輸。由于月球缺乏大氣層,登月艙依賴火箭引擎實現垂直起降,無法像地球航空器那樣通過空氣動力學飛行。
二、結構與組成
-
分段設計
登月艙分為上升段和下降段:
- 下降段:包含月球車、科學儀器和着陸發動機,底部帶有支撐腿,用于軟着陸月面。
- 上升段:配備密封艙、生命維持系統及上升發動機,可搭載2名宇航員返回軌道。
-
技術參數
以阿波羅任務為例,登月艙高度約9米,直徑4米,重量在14.5至16噸之間。
三、工作流程
- 着陸階段:下降段發動機點火減速,實現月面着陸。
- 返航階段:上升段與下降段分離,僅上升段攜帶宇航員飛離月面,下降段則永久留作發射平台。
四、曆史應用
最著名的案例是阿波羅11號任務,其登月艙“鷹”號于1969年首次實現人類登月。後續阿波羅任務中,登月艙還承擔了月面科考設備部署和樣本采集任務。
提示:如需了解登月艙在非英語語境中的表述(如德語“Mondfähre”),可參考多語言詞典資源。
别人正在浏覽...
熬谷骜好寶雞補鳌不謀同辭倡子馳輝除服地訟東音凡間發軟俯拾地芥幹杯告實功能陶瓷公平正直恭喜發財黃粉火炎降價監守自盜嶜崟機綜刊革克敵苦饑寥稍領章侶伴律貫馬嚼菜馬鬣墳弄巧霈澤仆仆道途牆壁前夜青炜畎畮榮椽鋭很閏變三曲三珠樹删繁甚嚣塵上時弊石碉數命説不出口天慧替古人擔憂通天犀屠陷委決問牛知馬霧屯無刑嚣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