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expedition]∶旅行;遠行
秦時明月 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 唐· 王昌齡《出塞》
(2) [Long March of the Chinese Workers' and Peasants' Red Army in 1934-35]∶長途出征,特指中國工農紅軍1934—1935年由江西轉移到陝北的二萬五千裡長征
(1).遠地征戍、征伐。 唐 李颀 《古意》詩:“男兒事長征,少小 幽 燕 客。”《敦煌曲子詞·鳳歸雲徧之四》:“娉得良人為國遠長征。争名定難,未有歸程。” 清 李漁 《比目魚·谲計》:“奇謀畫定始長征,不比前番學弄兵。”
(2).長途遠行。 元 耶律鑄 《磨劍行》:“故國江山夢裡行,不期今日果長征。” 明 徐祯卿 《在武昌作》詩:“不知天外雁,何事樂長征。” 陳毅 《赴延安留别華中諸同志》詩:“時局縱談罷,舉酒祝長征。”
(3).特指 中國 工農紅軍1934-1936年由 江西 陸續轉移到 陝北 的二萬五千裡長征。 毛6*澤6*東 《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長征是曆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郭沫若 《念奴嬌·懷念周總理》詞:“五十餘年如一日,不斷長征躍進。”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長征漢語 快速查詢。
“長征”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廣義解釋
指長途行軍、遠行或遠征。例如唐代詩人王昌齡《出塞》中“萬裡長征人未還”,這裡的“長征”即表示将士遠途出征。
狹義特指
特指1934-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的戰略轉移,即“二萬五千裡長征”。這是中國共産黨為擺脫國民黨圍剿、北上抗日而進行的偉大征程。
背景與起因
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紅軍被迫從江西蘇區戰略轉移,目标是建立陝甘根據地并北上抗日。
關鍵曆程
曆史意義
現代語境中,“長征”常被用來比喻長期、艱苦的奮鬥過程,例如“科技長征”“人生長征”。
如需進一步了解細節,可參考權威曆史資料或搜索來源中的百科條目。
長征,意為長途征程,是指在戰争、遷徙或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進行的長期行軍。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長”,右邊的部首是“辶”,共有12畫。
長征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最初用來形容軍隊在戰争中長距離行軍。在繁體字中,長征的寫法和簡化字一樣。在古時候,漢字寫法稍有不同,但整體形狀和意義基本保持一緻。
1. 我們要勇敢地踏上長征的征程。
2. 長征時期,***************領導人帶領人民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組詞:長征紀念碑、長征路、長征精神
近義詞:遠征、征途
反義詞:短途、原地不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