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長征的意思、長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長征的解釋

(1) [expedition]∶旅行;遠行

秦時明月 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 唐· 王昌齡《出塞》

(2) [Long March of the Chinese Workers' and Peasants' Red Army in 1934-35]∶長途出征,特指中國工農紅軍1934—1935年由江西轉移到陝北的二萬五千裡長征

詳細解釋

(1).遠地征戍、征伐。 唐 李颀 《古意》詩:“男兒事長征,少小 幽 燕 客。”《敦煌曲子詞·鳳歸雲徧之四》:“娉得良人為國遠長征。争名定難,未有歸程。” 清 李漁 《比目魚·谲計》:“奇謀畫定始長征,不比前番學弄兵。”

(2).長途遠行。 元 耶律鑄 《磨劍行》:“故國江山夢裡行,不期今日果長征。” 明 徐祯卿 《在武昌作》詩:“不知天外雁,何事樂長征。” 陳毅 《赴延安留别華中諸同志》詩:“時局縱談罷,舉酒祝長征。”

(3).特指 中國 工農紅軍1934-1936年由 江西 陸續轉移到 陝北 的二萬五千裡長征。 毛6*6*《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長征是曆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郭沫若 《念奴嬌·懷念周總理》詞:“五十餘年如一日,不斷長征躍進。”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長征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長征作為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詞典學角度拆解為“長距離征途”,包含空間跨度與時間跨度的雙重屬性。該詞最早見于古代典籍,指代遠行征戰或長途跋涉,如《左傳》中“長征收兵”即指大規模軍事行動。在現代漢語中,“長征”被賦予更豐富的文化内涵,其解釋需結合曆史語境與語義演變分述:

一、詞典本義解析

  1. 詞性構成:動賓式合成詞,“長”為形容詞性語素表空間/時間維度,“征”為動詞性語素表行動過程。
  2. 字面釋義:指曆時長久、行程遙遠的征程,強調過程的持續性與目标的明确性。
  3. 古代用例:如《漢書·王莽傳》載“發三十萬衆,欲為十年長征”,此處指長期軍事遠征。

二、曆史專有名詞釋義

特指中國工農紅軍長征(1934-1936年),這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戰略轉移行動。據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官方釋義,該事件包含兩方面核心要素:

三、現代引申義項

  1. 比喻義:喻指需要長期奮鬥的艱巨事業,如“科技長征”“扶貧長征”等用法,見于《人民日報》對重大國家戰略的表述。
  2. 航天術語:中國探月工程命名“嫦娥X號長征”,延續其攻堅克難的文化意象。
  3. 教育語境:義務教育教材中定義為“改變中國命運的偉大行軍”(統編版《中國曆史》八年級上冊)。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長征”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語本義

  1. 廣義解釋
    指長途行軍、遠行或遠征。例如唐代詩人王昌齡《出塞》中“萬裡長征人未還”,這裡的“長征”即表示将士遠途出征。

  2. 狹義特指
    特指1934-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的戰略轉移,即“二萬五千裡長征”。這是中國共産黨為擺脫國民黨圍剿、北上抗日而進行的偉大征程。


二、曆史事件解析(紅軍長征)

  1. 背景與起因
    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紅軍被迫從江西蘇區戰略轉移,目标是建立陝甘根據地并北上抗日。

  2. 關鍵曆程

    • 時間跨度: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
    • 重要節點:血戰湘江(紅軍從8.6萬銳減至3萬)、遵義會議(确立毛澤東領導地位)、三大主力會師(甘肅會甯)。
    • 途經省份:跨越14省,包括江西、貴州、四川、甘肅等。
  3. 曆史意義

    • 戰略成功:保存革命力量,為抗日奠定基礎。
    • 精神象征:被毛澤東稱為“宣言書、宣傳隊、播種機”,體現堅韌不拔的革命精神。

三、延伸含義

現代語境中,“長征”常被用來比喻長期、艱苦的奮鬥過程,例如“科技長征”“人生長征”。

如需進一步了解細節,可參考權威曆史資料或搜索來源中的百科條目。

别人正在浏覽...

百年好事采蘭贈芍慘冽恥與哙伍垂蔭樗社打關防大舅子蹈背達飏殿軍丁倒佛廬拊膈赙錢符驗趕早臯傅鬲絕河女曲撝呵恢纮靜嘿開門紅寬舍跨總鶆鸠藍頂子壘障樂文良死鍊習離迷流晖流連忘反李有才闆話羅浮山痲痹不仁埋名隱姓馬嬭墨水池普洛千牛敲骨榨髓朅休氣慨親耕攘為己有山雞照影使費屬姓死活送喜粟飯碎片屠沽兒娓娓文星高照相濡沫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