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童稚束發為兩結,狀如角,稱“角丱”。《詩·齊風·甫田》:“婉兮孌兮,總角丱兮。” 鄭玄 注:“總角,聚兩髦也。丱,幼穉也。” 唐 韓愈 《崔十六少府攝伊陽以詩及書見投因酬三十韻》:“捧書隨諸兄,累累兩角丱。”亦以借指童時。 明 湯顯祖 《大司馬新城王公祖德賦》:“高文以就,角丱而起。”參見“ 總角 ”。
“角丱”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結合搜索結果和詞義分析如下:
角(jiǎo)
指動物頭部生長的堅硬結構(如牛角、鹿角),也引申為形狀像角的物體或部位。在古漢語中,該字還用于描述與角相關的文化意象,如《爾雅·釋地》提到北方特産“筋角”。
丱(guàn)
指古代兒童将頭發束成兩角的發型,象征幼年階段。《詩經·齊風·甫田》中“總角丱兮”即描述此發式。
角丱(jiǎo guàn)
特指兒童束發為兩角的形态,代指童年或幼年。例如《詩經》用“總角丱兮”形容少年發式,後演化為對未成年的雅稱。
古代常通過發式區分年齡階段,“角丱”與“總角”“垂髫”等詞類似,均體現傳統年齡符號體系,如《禮記》記載“男女未冠笄者,總角丱以事”。
角丱這個漢字源遠流長,有着豐富的含義和曆史背景。下面我們來一探究竟。
角丱的意思是指野獸的角或者尖銳、尖端的形狀。它也可以表示棱角分明、鋒利的樣子。
角丱的部首是角,它表示了這個字的意思。筆畫是7畫,包括了一橫、一撇、一豎和四個橫折。
角丱這個字最早源于古代象形文字,在演變過程中有了如今的形态。
角丱的繁體字為角丱,字形保留了古代的風格和特色。
在古代寫字方法中,角丱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當時的寫法更加書法雅緻,具有一定的藝術效果。
他的思維非常角丱,總能找到問題的症結。
角丱可以與其他字組成許多詞語,比如角力、丱丱有緒等。
與角丱意思相近的詞語有鋒利、尖銳等,而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圓滑、鈍等。
以上就是關于角丱這個詞的詳細介紹,你對它有了更多的了解了嗎?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這個充滿神秘的漢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