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徒的意思、棍徒的詳細解釋
棍徒的解釋
惡棍,無賴。 元 康進之 《李逵負荊》第四折:“我如今放你去,若拿得這兩個棍徒,将功折罪。”《警世通言·況太守斷死孩兒》:“那 支助 是個棍徒,見 得貴 不肯引進自家,心中正在忿恨,卻好有這個機會,便是生意上門。”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莅任·發各告示》:“或有無籍棍徒,指稱本縣親友宗支,潛藏境内,招搖誆騙。”
詞語分解
- 棍的解釋 棍 ù 棒:棍子。棍術。棍棒。木棍。鐵棍。 稱壞人:惡棍。賭棍。 棍 ù 捆紮:“棍申椒與菌桂兮,赴江湖而漚之”。 古同“混”,混成。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徒的解釋 徒 ú 步行:徒步。徒涉。 空:徒手。 白白地:徒然。徒勞無益。 隻;僅僅:家徒四壁。 從事學習的人:徒弟。徒工。學徒。師徒。 同一派系或信仰同一宗教的人:信徒。教徒。黨徒。 人(多指壞人):匪徒。暴
專業解析
“棍徒”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貶義色彩的複合詞,通常指代品行惡劣、行兇作惡的流氓或惡棍。該詞由“棍”與“徒”兩部分構成:
- “棍”在古漢語中可指代無賴、惡人,如《金瓶梅》中“棍騙”即指用欺詐手段作惡;
- “徒”原指同一類人,後引申為具有負面性質的人群,如“匪徒”“賭徒”。
詞義解析(據《漢語大詞典》):
- 本義:以暴力、欺詐等手段危害社會的無業遊民,例如《水浒傳》中形容潑皮牛二為“東京城内有名的棍徒”。
- 引申義:可泛指道德敗壞、行為不端者,如清代小說《醒世姻緣傳》用“棍徒”描寫敲詐勒索的鄉痞。
使用特點:
- 屬舊時口語化詞彙,現代多用于文學作品或方言;
- 近義詞包括“惡棍”“地痞”“無賴”,但“棍徒”更強調群體屬性及長期作惡的特點。
權威參考: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6卷第1123頁;
- 《近代漢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年,第654頁;
- 《水浒傳》第四十四回人物描寫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棍徒”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代惡棍、無賴或流氓,常用于形容品行惡劣、為非作歹的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指無賴、惡棍,帶有強烈的貶義色彩,強調其不務正業、欺壓他人的行為。
- 發音:拼音為gùn tú,繁體寫作“棍徒”。
2.曆史與文學用例
- 元代戲曲:如元雜劇《李逵負荊》中提到“拿得這兩個棍徒,将功折罪”,體現該詞在古典文學中的使用。
- 明清小說:《警世通言》等作品中,常以“棍徒”形容市井中的詐騙、勒索之徒。
3.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流氓、地痞、惡棍、無賴漢。
- 反義詞:正人君子、善士。
4.社會語境
- 負面形象:多用于描述社會底層中通過威脅、欺詐等手段牟利的人,如“棍徒勒索商家”等場景。
- 法律文書:清代《福惠全書》提到“無籍棍徒”,指稱無固定職業的違法者。
5.現代使用
- 演變:隨着時代變遷,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降低,但在描述傳統故事或特定語境時仍會出現。
“棍徒”一詞承載了濃厚的道德批判色彩,既反映了古代社會對惡行的譴責,也展現了漢語詞彙在曆史語境中的動态演變。如需進一步了解古典用例,可參考《李逵負荊》《警世通言》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奧美懊侬歌把背表演賽鼈菜播送辰光辍絕慈藹次長待信點石匪流附載高言廣角鏡頭盥洗室鼓彈過任還音恒量慌慌促促活棋或時火戲兒簡聞痂查竭走禁的盡好近在咫尺酒話僦民枸醬駿骨牽鹽軍勢料珠澧蘭沅芷隴驿淪寂馬安馬嚼環敏而好學鳴铗女冠巧舌氣悶悶請受傾阻榮映射姑山身貌說問驷不及舌啴啍同寅協恭王子枭狐寫生畫西泠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