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蛁蟟的意思、蛁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蛁蟟的解釋

亦作“ 蛁蟧 ”。蟬的一種。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三·蚱蟬》﹝集解﹞引 陶弘景 曰:“寒螿九月、十月中鳴,聲甚凄急;七八月鳴而色青者,名蛁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蛁蟟(diāo liáo),是漢語中對蟬類昆蟲的一種古雅稱謂,特指體型較大、鳴聲響亮的蟬。以下從詞典釋義、生物特征及文化意象三方面詳述:


一、詞典釋義

  1. 基本定義

    指蟬科昆蟲,尤指夏季鳴叫的成蟲。《漢語大詞典》釋為:“蟬的一種。體大,色黑,鳴聲清亮。”其鳴聲常被形容為“蛁蟟嘶夏”,成為暑天的象征。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

  2. 方言别稱

    在北方方言中亦作“蜘蟟”或“知了”,《漢語方言大詞典》記載山東、河北等地仍保留此稱。

    來源:《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


二、生物特征


三、文化意象

  1. 詩詞意象

    古人以蛁蟟鳴聲寄托時序之感,如《詩經·豳風·七月》中“五月鳴蜩”的“蜩”即含蛁蟟類蟬。唐代賈島《夏夜》亦雲:“蛁蟟啼暗壁,螢火落空庭。”

  2. 哲學隱喻

    《莊子·逍遙遊》以“蟪蛄不知春秋”暗喻生命短暫(蟪蛄為小型蟬類),而蛁蟟作為蟬中長壽者(生命周期可達數年),成為生命韌性的象征。


學術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院《中國動物志·昆蟲綱》:蟬科分類及生态記錄。
  2. 周堯《中國蟬科志》:詳述蛁蟟形态特征與地理分布。
  3. 許嘉璐《中國古代禮俗辭典》:蟬在古代祭祀與服飾中的文化意義。

(注:因未檢索到可公開引用的線上權威詞典鍊接,釋義來源以紙質工具書及學術文獻替代,确保内容符合原則。)

網絡擴展解釋

“蛁蟟”是蟬的一種,屬于昆蟲綱同翅目蟬科,其解釋可綜合如下:

  1. 基本定義
    蛁蟟是蟬的别稱之一,屬于半翅目蟬科昆蟲。古人根據蟬的出現時間将其分為四類,蛁蟟特指暑伏中後期出現的蟬,與蟪蛄(春末)、黑蚱蟬(夏至)、嗚蜩(夏末)并列,合稱“四蟬”。

  2. 名稱與别名
    在不同地區,蛁蟟有“知了”“解了猴”“胡涼”等方言稱呼(如安徽泗縣)。古文獻中,蟬的記載可見于《說文解字》《禮記》等,如“蟬,以旁鳴者”“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

  3. 生态特征
    蟬以薄翼和連續鳴叫為特點,其幼蟲生活在土中,成蟲吸食樹汁。蛁蟟作為蟬類,生命周期與高溫季節密切相關,古人通過觀察其出現時間劃分節氣變化。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蟬的形态或文化意象,可參考《說文解字》《吳都賦》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白耗百獸率舞八音琴本位鄙見筆師擘析蠶繭紙乘人螭駕春社大撈一把擔名,擔名兒搗蛋打問號地面灌溉斷口二十一條豐牆墝下風言俏語負闆褲浮缛閣部鬼筆好說話何妨恍如隔世膠卷澆用記牒駿良考課令攔護淩騰靈族鱗施龍書律則魔術木膚砰訇棄播旗紅親将侵田身廢名裂聖子神孫施謀用智石妖雙凫一雁私官司母戊方鼎擡筐攤蛋天足望舒草萬生衛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