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記牒的意思、記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記牒的解釋

亦作“ 記諜 ”。史冊;文字記錄。《三國志·蜀志·宗預傳》“我六十何為不受邪”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臣 松之 以為 芝 以年啁 預 ,是不自顧。然 預 之此答,觸人所忌,載之記牒,近為煩文。” 南朝 梁 沉約 《<佛記>序》:“含靈萬品,既非記諜所窮;物物禀生,豈伊積塵能計。” 唐 岑文本 《拟<劇秦美新>》:“摛記牒於無窮,播歌誦而盈耳。” 明 湯顯祖 《太學同遊記叙》:“維時人士波湧,然無記牒,久而遺忘,固人情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記牒”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文獻價值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代記載事件的文書或檔案。根據《漢語大詞典》的解釋,“記”意為記錄、載錄,“牒”原指古代書寫用的竹簡或木片,後引申為官方文書或譜系文件,二者組合後特指以文字形式保存的史料或憑證。例如《後漢書·祭祀志》中“宜以記牒形式存于蘭台”,即指将祭祀儀軌以文書存檔于官府機構。

從詞義演變角度看,“記牒”在唐代以前多用于官方檔案記錄,如《南史·徐勉傳》記載“凡所掌記牒,皆有條貫”,強調其系統性和權威性。至宋元時期,該詞逐漸擴展至家族譜系記載,如《朱子語類》所述“家譜記牒,所以明世系也”,體現其記錄功能的延伸性。現代漢語中,該詞主要作為曆史文獻學術語使用,例如中華書局出版的《古籍整理術語彙釋》将其定義為“古代登記戶籍、事件的簿冊”。

網絡擴展解釋

“記牒”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ì dié,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以下解釋:

基本含義

“記牒”指史冊或文字記錄,多用于古代文獻中表示對事件的書面記載,如史書、典籍等。部分來源(如)提到它也可指“信件或便條”,但這一用法在權威典籍中較少見,可能為現代引申義或誤用。


詳細釋義

  1. 詞義解析

    • 記:記錄、記載;牒:古代文書或簿冊。合指通過文字留存的内容。
    • 同義詞:記諜(“諜”通“牒”,意為簡劄、文書)。
  2. 經典出處

    • 《三國志·蜀志·宗預傳》注(南朝宋·裴松之)提到:“載之記牒,近為煩文”,指将事件寫入史冊。
    • 南朝梁沈約《〈佛記〉序》中:“既非記諜所窮”,強調文字記錄的廣泛性。
  3. 用法示例

    • 唐·岑文本:“摛記牒于無窮”,意為流傳史冊于後世。

權威性辨析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三國志》等原始文獻或權威詞典(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綁拖邊僻逼勸部彙唱喝陳大齊豉酒滴笃班迪簡放迸附意更唱疊和果必蒿薤厚交宦味揮矐嬌嬌女脊令進退狼狽稽違颶母科案款備樂極悲來了語良訊例拘靈因礫石戾太子埋覆卯上莫訓南舣北駕撇棄評論家青羅帔茕厘窮斂卻流羣翔灑墨司中素裳素端索鬥雞陶情適性陶衣填咽頽勢汪濊晚香無愆綫材閑靡西垂謝庭習非勝是席卷八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