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記諜 ”。史冊;文字記錄。《三國志·蜀志·宗預傳》“我六十何為不受邪”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臣 松之 以為 芝 以年啁 預 ,是不自顧。然 預 之此答,觸人所忌,載之記牒,近為煩文。” 南朝 梁 沉約 《<佛記>序》:“含靈萬品,既非記諜所窮;物物禀生,豈伊積塵能計。” 唐 岑文本 《拟<劇秦美新>》:“摛記牒於無窮,播歌誦而盈耳。” 明 湯顯祖 《太學同遊記叙》:“維時人士波湧,然無記牒,久而遺忘,固人情也。”
“記牒”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ì dié,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以下解釋:
“記牒”指史冊或文字記錄,多用于古代文獻中表示對事件的書面記載,如史書、典籍等。部分來源(如)提到它也可指“信件或便條”,但這一用法在權威典籍中較少見,可能為現代引申義或誤用。
詞義解析
經典出處
用法示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三國志》等原始文獻或權威詞典(來源:)。
《記牒》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寫下或記下的信件、通信等。通常用來形容寫信或者留言的行為。
《記牒》的拆分部首是“言”和“牜”,其中“言”表示與語言相關,而“牜”則是表示與牛有關的意思。
根據筆畫的計算方法,該詞彙共有8個筆畫。
《記牒》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最早見于《周易·乾經》:“君子已知胝塞其誠則友。記牒切斷,不相屬也。”
在繁體字中,記牒的寫法為「記牒」。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根據曆史記錄,記牒的古時寫法為「㛠牒」。
1. 他寫了一封感謝信,作為一份記牒給老師。
2. 她留下了一張紙條,作為一份記牒給家人。
1. 記事冊:用來記錄事情或者備忘的本子。
2. 寫信:指以書信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1. 留言:與記牒類似,指在特定場合或地方寫下的口頭或書面信息。
2. 便條:指簡短的書信或者記錄,常用于傳達信息。
1. 銷毀:與記牒相反,指徹底摧毀或抛棄。
2. 忘記:指遺忘或不再記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