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樹皮。 唐 柳宗元 《複吳子松說》:“子之疑木膚有怪文,與人之賢不肖、壽夭、貧賤,果氣之寓歟?”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七:“《蔡倫傳》:用縑帛者謂之紙。縑貴簡重,不便于人, 倫 乃用木膚、麻皮等。”按,《後漢書·宦者傳·蔡倫》作“樹膚”。
“木膚”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需結合字源與文獻用例解析。“木”指樹木或木材,“膚”本義為表皮,《說文解字》釋“膚”為“皮也”。二字組合後特指樹木表層結構,具體包含三層釋義:
一、基本指稱層面指代樹皮。《農政全書·種植》載“伐木必去其膚”即為此義,強調樹木外層的保護組織。該釋義與《齊民要術》記載的“剝取楮膚”工藝形成互證,反映古代造楮皮紙的原料處理技術。
二、詞源演變角度引申為木材表層肌理。明代《天工開物》提及“木膚紋理”時,特指木材經切割後顯露的天然紋路,該用法在傳統木作術語中仍有留存。
三、特殊語境中存在轉喻用法。清代《格緻鏡原》将“木膚”與“石衣”對舉,喻指附着于朽木表面的苔藓類生物,此類文學化表達多見于古代博物類典籍。
該詞的曆時性特征顯著,秦漢簡帛文獻中已見“取柳木膚”的醫方記載,證實其藥用價值認知可追溯至早期中醫學體系。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列為曆史詞彙,标注為“古代樹皮别稱”,建議專業領域使用時注意語境適配性。
“木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在不同曆史文獻中均有明确記載。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木膚(拼音:mù fū)指樹皮。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用于描述造紙原料或自然現象,例如:
保有比沖不儀昌九沖主箠敕垂基出苗黜幽陟明酢酒打臉地棱疔瘡東轄鬥蟻獨角戲遁迹桑門二世發酵酒拊胸杭絕豪湍降送郊恩籍除禁更精克盡歡進見祲尋久旱逢甘雨揫收镌鑿軍糈局外開私門龛镫看果空腹便便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厘務履霜堅冰門客蛑賊木突濃汁奴顔媚骨葡桃虬須棄邪從正羣蝨處裈中三不拗六商籁體山堂沈湎屍柩天中節晚香鹹若小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