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 mark burned on bamboo or wooden articles]∶把燒熱的鐵器或鐵質的圖章烙在物體上而留下的标記
(2) [brand]
(3) 用烙鐵燒出簡單易識的圖樣以标明産品或質量或所有權的印記、烙印
(4) 在犯人身上用火烙的印記
以金屬圖識烙物留下的印記。 宋 陸遊 《龍眠畫馬》詩:“崔嵬瘦骨帶火印,離立欲不禁風吹。”《宋史·外戚傳中·高士林》:“嘗監 揚州 召伯牐 稅,木舊用火印, 士林 改刃其印文,鑿以為識,尤簡便。”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内臣佩服紀略》:“烏木牌。其制荷葉頭,圓徑二寸許。一面刻‘内使’或‘小火者’字樣,一面用長方火印於中。”
火印在漢語詞典中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結合權威辭書釋義如下:
指用燒熱的金屬器具在物體表面(尤指牲畜、木材)燙出的印記,用于标識歸屬或品質。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用燒熱的鐵器在牲畜或器物上燙成的标記。
《辭海》(第七版):古代官府或商賈在牲畜體表烙燙的符號,作為所有權憑證。
特指以火燒炙印面後加蓋的印章,古代用于緊急文書或軍事命令,體現不可篡改性。
《漢語大詞典》:火燒後加蓋的印鑒,常見于加急公文,以示權威。
引申指物體經火焰灼燒後留下的焦痕或烙印。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如“柱有火印”,指木材表面被火燎燒的痕迹。
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馬額頭上的火印分明,系官家所賜。”印證其作為官方标記的用途。
參考資料說明:釋義綜合《現代漢語詞典》《辭海》等權威辭書,古籍例證引自中華書局點校本《西廂記》。
火印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層面:
基本含義
指通過燒熱的鐵器或金屬印章在物體(如竹木、皮革)表面烙出的标記。例如古代對木材征稅時,官方用火印作為已納稅的憑證(《宋史·外戚傳中·高士林》記載案例)。
曆史與社會應用
文學與引申義
技術領域
在印刷工藝中,指無火印版(一種凸版技術),通過特殊制版使圖文部分凹陷。
例句參考:宋代陸遊《龍眠畫馬》中“崔嵬瘦骨帶火印”,描述馬匹被烙印後的狀态。
白龍魚服百壹便宜施行波段開關滄渤倉庾常理塵迹代代花憚避箪醪投川彈墨绫反命蜚挽蜂旗剛骾各處苟止詭億皇天不負苦心人渾渾泡泡昏撒怙勢接警衿靈拘攣開疆科鬥筯蓮籌利他面謀謀首惱恨内力年齒佩珠彭聃片長薄技僻詭前甯人竅奧秋省求詩毬子菊染愛攘盜三狗樹辭水宿松菊緣隨車遂性邃雅套管題主龌濁五雲判下農小艇寫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