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籠冠的意思、籠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籠冠的解釋

古代武官所戴的帽。《梁書·陳伯之傳》:“ 褚緭 在 魏 , 魏 人欲擢用之。 魏 元會, 緭 戲為詩曰:‘帽上著籠冠,2袴上著朱衣,不知是今是,不知非昔非。’ 魏 人怒,出為 始平 太守。”《隋書·禮儀志六》:“武冠,一名武弁,一名大冠,一名繁官,一名建冠,今人名曰籠冠,即古惠文冠也。” 王國維 《觀堂集林·胡服考》:“胡服之冠, 漢 時有武冠、武弁、繁冠、大冠諸名, 晉 宋 以後又謂之建冠,又謂之籠冠,蓋比餘冠為高大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多個權威曆史資料和考古研究,“籠冠”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冠飾,具體釋義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定義

籠冠是古代武官佩戴的帽飾,産生于漢代,盛行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男女皆可佩戴。其名稱源于形似“籠狀”的硬殼結構,套在頭部的帻(古代頭巾)外,故稱“籠冠”。


二、曆史演變

  1. 起源
    漢代稱“武弁大冠”,由白鹿皮制成,形如覆杯,前高後銳,是弁(古代貴族禮帽)與帻的結合體。
  2. 發展
    東漢後逐漸演變為硬殼罩帻的形制,成為武士标志性冠飾。魏晉南北朝時期,因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籠冠流行于南北各族,甚至女性也可佩戴。

三、形制特征


四、文化意義

  1. 身份象征
    佩戴者多為武官或貴族,體現身份與職權。例如《梁書》記載,褚緭因作詩嘲諷籠冠裝束而被貶。
  2. 藝術表現
    出土的魏晉南北朝陶俑中常見籠冠形象,如風帽俑、鼓吹騎馬俑等,佐證其廣泛使用。

五、别稱與考證

籠冠在史籍中别名衆多,如武弁、大冠、建冠等。王國維在《胡服考》中考證,其形制受胡服影響,冠體較中原傳統冠飾更為高大。


若需進一步了解實物細節或考古案例,可參考《隋書·禮儀志》或魏晉墓葬出土文物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籠冠》是什麼意思

《籠冠》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戴在鳥類頭部的兜帽或者籠子。

拆分部首和筆畫

《籠冠》的部首是“⺮”(竹子),由10個筆畫組成。

來源及繁體字

《籠冠》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寫法是「籠冠」。現代繁體字是「籠冠」。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籠冠」的形狀稍有不同。具體來說,「籠」字的上面有一個竹字旁,而「冠」字的上面有一個叫做「宀」的偏旁。這些細微的差異是漢字演變的結果。

例句

1. 他用一隻籠冠将鳥兒捕獲,并将其引入森林。

2. 他在鳥籠上方加了一個籠冠,以遮擋陽光。

組詞

1. 籠子:鳥兒的居住空間。

2. 冠軍:競賽中獲勝者。

3. 冠狀病毒:一種具有冠狀形狀的病毒。

近義詞

1. 鳥籠:指用于關押或飼養鳥類的籠子。

2. 鳥翼:指鳥類的翅膀。

3. 頭巾:鳥類頭部覆蓋物的一種。

反義詞

1. 釋放:指将鳥類從籠子或束縛中解放出來。

2. 脫離:指鳥類擺脫了籠子的束縛。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