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诋毀攻擊。《墨子·修身》:“譖慝之言,無入之耳;批扞之聲,無出之口;殺傷人之孩,無存之心:雖有詆訐之民,無所依矣。” 畢沅 校注:“《説文》雲:詆,訶也;訐,面相斥罪也。《玉篇》雲:詆,都禮切;訐,居謁切,攻人之陰私也。”《文選·左思<三都賦序>》:“且夫玉巵無當,雖寶非用,侈言無驗,雖麗非經,而論者莫不詆訐其研精,作者大氐舉為憲章。” 劉良 注:“詆,呵也。訐,舉也。”《宋史·文苑傳一·鄭起》:“ 起 負才倨傲,多所詆訐,數為羣小窘辱。” 清 戴名世 《再上韓慕廬大宗伯書》:“斥之者則其許之者也,録之者則其誚之者也,不能不相顧以駭,以羣不逞遂借以行其私,至於詆訐叫號而不可止。”
“诋讦”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含義
讀音為dǐ jié(注音:ㄉㄧˇ ㄐㄧㄝˊ),意為诋毀攻擊,指用言語惡意中傷或揭露他人隱私、過錯的行為。
2. 字詞拆解
3. 出處與例證
源自《墨子·修身》:“谮慝之言,無入之耳;批扞之聲,無出之口……雖有诋讦之民,無所依矣。” 此句倡導修身應避免聽信讒言、出口傷人,使“诋讦”之人失去生存土壤。
4.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境,描述惡意诽謗、公開揭發他人缺點的行為,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對道德批判的讨論中。例如:“他的言論充滿诋讦,意圖破壞對方聲譽。”
提示:該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需注意語境適配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