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undisciplined]∶任意隨便,不守紀律
自由散漫
(2) [unorganized]∶不集中,零散;分散
在散漫的手工業基礎上,全部的精密計劃當然不可能
(1).彌漫四散;遍布。 南朝 宋 謝惠連 《雪賦》:“其為狀也,散漫交錯,氛氲蕭索。”
(2).零星,零碎。 唐 蔣防 《秋稼如雲》詩:“蔥蘢初蔽野,散漫正盈疇。” 宋 葉適 《淮西論鐵錢五事狀》:“近歲私鑄鐵散漫 江 淮 。” 清 韓泰華 《無事為福齋隨筆》卷上:“及 隋 開皇 中,其教遂入于中國,散漫於天下。”
(3).無拘無束;任意隨便。 唐 李白 《懷仙歌》:“一鶴東飛過滄海,放心散漫知何在?”《警世通言·趙春兒重旺曹家莊》:“ 可成 是散漫慣了的人,銀子到手,思量經營那一樁?” 梁斌 《播火記》四十:“準備長期打遊擊,和家裡過莊稼日子不一樣,不要散漫,要隨時準備戰鬥。”
(4).指注意力分散,不專心。《朱子語類》卷十一:“人做功課,若不專一,東看西看,到此心已散漫了,如何看得道理出?”
“散漫”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行為态度
指人自由隨意、不守紀律,缺乏自我約束。例如:工作散漫、生活懶散。
表現:做事無計劃、注意力不集中、對規則漠視(如上班遲到、任務拖延等)。
分布狀态
形容事物零散無序、不集中。例如:書本散漫一地、農田散漫分布。
來源:此義項源自古代文獻,如《雪賦》中“散漫交錯”描述雪花紛飛之态。
思維特征
特指思維缺乏邏輯性和連貫性,表現為說話東拉西扯、答非所問。此用法多見于心理學或醫學領域。
《散漫》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或事物的态度、思維或方式的松散、不緊密的特點。它通常指某人的行為或思維方式缺乏條理和目标。同時,它也可以用來形容某些作品、語言或風格的松散或不規範。
《散漫》一詞的拆分部首為「⺥」和「丿」,其中「⺥」表示頭部,「丿」表示一橫。拆分後的筆畫為2畫。
《散漫》一詞源自于古代漢語,它是由「散」和「漫」兩個字組合而成。在繁體中,「散漫」保持相同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散漫」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相比幾乎沒有變化。
1. 他的思維總是散漫的,很難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情。
2. 這本小說的描寫過于散漫,缺乏緊密的情節推進。
3. 她的講話方式有些散漫,有時難以理解她要表達的意思。
散漫的形容詞可以通過組合其他詞語來進一步豐富其含義,例如:
散漫思維、散漫風格、散漫作品、散漫言辭。
與散漫相近義的詞語有:松散、懶散、隨意。
與散漫相反義的詞語有:有條理、整齊、規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