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一種守城器械。《墨子·備城門》:“五步積狗屍五百枚,狗屍長三尺,喪以弟,甕亓端,堅約弋。” 孫诒讓 間诂:“狗屍,疑即上文之狗犀,屍犀音近通用。後又有狗走,即此,蓋亦行馬、柞鄂之類……狗屍蓋以木為之,而掩覆以茅,所以誤敵,使陷擠不得出也。” 岑仲勉 注:“行馬是遮欄之具,柞鄂是捕獸之物,在城上并非時常適用,亦似不得以枚計。且三尺之内,哪能積放五百之多,不特無補於抗敵,且有礙自己作戰。其説必誤無疑。今考狗屍實繩類,備束縛之用,以茅紐成。”
“狗屍”一詞有兩種不同的解釋,需結合語境區分:
一、古代守城器械(文獻考證) 根據《墨子·備城門》記載,“狗屍”是戰國時期用于城牆防禦的裝置,形制特點包括:
二、現代比喻含義(較少見用法) 個别現代詞典将其引申為成語,比喻人或事物完全失去價值,類似“一文不值”。但該用法缺乏廣泛文獻佐證,可能屬特定語境下的衍生義。
建議參考方向:若涉及古籍研究(如《墨子》),優先采用第一種解釋;若為現代語境,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屬于比喻修辭。
《狗屍》是指狗的屍體或死狗。這個詞既可以用來描述實際存在的狗的屍體,也可以用來比喻形容某人的不值得尊敬或道德敗壞。
《狗屍》這個詞可以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犭”和“屍”,其中“犭”是狗部的意思,表示與狗相關;“屍”表示屍體。根據字的結構,可以發現《狗屍》總共包含7個筆畫。
《狗屍》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漢語中,并在現代漢字中保留下來。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狗屍」。
古代漢字中,《狗屍》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稍有不同。它的古代寫法為「㺯屍」,其中「㺯」是狗的象形字形式,表示狗的形狀。
1. 他發現了一隻狗屍,故意繞道而行。
2. 這個人品行惡劣,堪稱社會的狗屍。
狗屍的相關組詞有:
1. 狗肉:指可以食用的狗的肉。
2. 屍體:一般指人或動物的屍體。
3. 狗窩:指狗平時休息的地方,也可比喻為一個人的住所。
《狗屍》的近義詞有:
1. 狗屍:與《狗屍》詞義相同,隻是繁體寫法。
2. 狗屍體:與《狗屍》意思相同,更強調了屍體的身體部分。
《狗屍》的反義詞是“活狗”,表示狗的生命還存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