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诋毁攻击。《墨子·修身》:“譖慝之言,无入之耳;批扞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詆訐之民,无所依矣。” 毕沅 校注:“《説文》云:詆,訶也;訐,面相斥罪也。《玉篇》云:詆,都礼切;訐,居謁切,攻人之阴私也。”《文选·左思<三都赋序>》:“且夫玉巵无当,虽宝非用,侈言无验,虽丽非经,而论者莫不詆訐其研精,作者大氐举为宪章。” 刘良 注:“詆,呵也。訐,举也。”《宋史·文苑传一·郑起》:“ 起 负才倨傲,多所詆訐,数为羣小窘辱。” 清 戴名世 《再上韩慕庐大宗伯书》:“斥之者则其许之者也,録之者则其誚之者也,不能不相顾以骇,以羣不逞遂借以行其私,至於詆訐叫号而不可止。”
“诋讦”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含义
读音为dǐ jié(注音:ㄉㄧˇ ㄐㄧㄝˊ),意为诋毁攻击,指用言语恶意中伤或揭露他人隐私、过错的行为。
2. 字词拆解
3. 出处与例证
源自《墨子·修身》:“谮慝之言,无入之耳;批扞之声,无出之口……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 此句倡导修身应避免听信谗言、出口伤人,使“诋讦”之人失去生存土壤。
4. 使用场景
多用于书面语境,描述恶意诽谤、公开揭发他人缺点的行为,常见于历史文献或对道德批判的讨论中。例如:“他的言论充满诋讦,意图破坏对方声誉。”
提示:该词在现代使用频率较低,需注意语境适配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