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人到緊急關頭,就顧不得講規矩、禮貌了。《說嶽全傳》第三三回:“ 邦傑 道:‘好一匹馬,不知何人的,如今事急無君子,隻得借他來騎騎。’”《隋唐演義》第七回:“ 叔寶 跟進城門,事急無君子,當街跪下禀道:‘小的是 山東 濟南府 解戶,伺候老爺領回批。’”
“事急無君子”是一個漢語成語,用于描述人在緊急情況下可能失去禮節或道德約束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當事情發展到危急關頭時,人們往往會抛開平時的規矩、禮貌或道德标準,采取非常手段,2,3,。例如《隋唐演義》中提到“當街跪下禀道”等情節,即體現緊急時顧不得身份體面。
該成語揭示了人性在壓力下的真實反應,提醒人們未雨綢缪以避免陷入極端情境,同時隱含對緊急狀态下行為失當的寬容。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接龍或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說嶽全傳》等原著。
事急無君子是一個成語,主要表示在緊急情況下,無法等到有才德的人來解決問題,隻能由普通人快速采取行動。這個成語中的“事急”指的是緊要的事情,而“無君子”則指的是當時沒有賢能的人可用。
拆分部首和筆畫:事 (shì) → 亅 (丿, piě) + 口 (kǒu);急 (jí) → 忄 (⺗, xīn) + 又 (yòu) +心 (xīn);無 (wú) → 一 (yī) + ⺆ (yǎn);君 (jūn) → 口 (kǒu) + 大 (dà)。
來源:《事急無君子》這個成語最早見于《史記·食賊傳》,其中記載了戰國時期,秦國大夫荊轲為了刺殺秦始皇,但出于某種原因,秦始皇離開了宮殿,導緻荊轲無法行刺的故事。
繁體:事急無君子
古時候漢字寫法:事急無君子
例句:在這個困難的時刻,事急無君子,我們必須立即行動,不能再等待了。
組詞:事情、緊急、無人、有才德
近義詞:刻不容緩、迫在眉睫
反義詞:事情不緊急、有賢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