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姑且應付搪塞,算是盡責。 清 趙翼 《陔馀叢考·成語》:“《通鑑記事》: 韓侂胄 當國,京官不敢言事,但泛論君臣時事。或問之,則愧謝曰:‘聊以塞責。’”《紅樓夢》第七九回:“ 寳玉 卻從未會過這 孫紹祖 一面的,次日隻得過去聊以塞責。” 茅盾 《子夜》四:“那位寶貝外甥 吳荪甫 也不把老舅父放在眼裡了,隻來了這麼一通聊以塞責的電報,卻并沒專派一條小火輪來請他去。”
“聊以塞責”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析如下:
聊以塞責(拼音:liáo yǐ sè zé)指姑且應付、搪塞責任,形容做事敷衍,僅求表面應付而不求實際效果。常用于表達因無奈或能力不足而采取的消極态度。
源自南宋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南宋權臣韓侂胄專權時,官員們不敢直言政事,隻能在無關緊要的問題上泛泛而談。當被問及為何如此敷衍,他們回答:“聊以塞責”,即勉強應付責任以求自保。
結構解析:
語法功能:
作謂語或定語,如“聊以塞責的彙報”“他聊以塞責地完成任務”。
這一成語既反映了個體在困境中的無奈選擇,也揭示了敷衍态度對責任感的消解,具有深刻的社會批判意義。
《聊以塞責》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通過閑聊以掩蓋責任或問題。下面将分别介紹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聊以塞責》的拆分部首為“言”和“土”,分别是第七和第一百一十六個部首。總共有11畫。
《聊以塞責》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的《史記·韓長孺列傳》中。原文中寫道:“韓長孺素有奇計,欲塞而不可塞者……遣使者贶庭中曰:‘使吏閑雜争運,聊以塞責,勿間有失辭。’”。意思是韓長孺派遣使者在廷議中故意引起争執,以此來掩飾他自己的責任。
《聊以塞責》的繁體字為「聊以塞責」。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有所不同。《聊以塞責》的古代寫法為「聊以塞責」。
1. 他總是通過聊天來塞責,讓人無法追究他的問題。
2. 她巧妙地運用了《聊以塞責》的策略,成功地擺脫了困境。
聊天、責任
掩蓋責任、敷衍塞責
真實負責、坦誠承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