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er atmosphere] 最一般的說法是指與地面相距很遠的大氣——這個術語最好的用法是當外逸層的近似同義詞用
“外層大氣”是地球大氣層的最外圍部分,通常指距離地面較遠、大氣極其稀薄的區域。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核心定義:指距離地面500千米以上的大氣層,是地球大氣與星際空間的過渡區域。
•同義詞:常作為“外逸層”(散逸層)的近似同義詞使用,部分文獻也将“磁力層”歸入此範疇。
•高度範圍:通常起始于500千米至1000千米以上,延伸至地球表面約2000~16000千米高空。
•分層關系:位于熱層頂上方,屬于大氣分層中的最外層(散逸層)。
•大氣逸散:高速粒子可擺脫地球引力,逃逸至星際空間。
•空間環境作用:作為磁力層的一部分,保護地球免受太陽風直接沖擊。
不同文獻對“外層大氣”的具體高度和術語使用存在細微差異,主要因研究領域(如氣象學、空間科學)的側重點不同。如需更專業的地球物理模型,建議參考權威機構的大氣分層标準。
《外層大氣》指的是地球大氣層的外部區域,包括熱層、電離層、磁層等等。這些層位于地球大氣層的頂部,與宇宙空間相連。
《外層大氣》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土”和“氣”,部首“氣”由4畫組成。
《外層大氣》
古時候《外層大氣》的寫法沒有太大變化,依然是“外層大氣”。
太空船進入外層大氣後開始減速。
大氣、大氣層、大氣壓、大氣污染
高層大氣、大氣圈、大氣外
内層大氣、低層大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