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nnotate and comment on]∶加批語和注解
(2) [marginalia]∶批評和注解的文字
書眉有小字批注
(1).指批語和注解。 胡適 《重印乾隆壬子本<紅樓夢>序》:“初本的一些矛盾錯誤仍舊留在現行各本裡,雖經各家批注裡指出,終沒有敢改正。” 孫犁 《澹定集·買<太平廣記>記》:“前兩冊,還有些圈點、批注,是原閱書人做的。”
(2).謂加批語和注解。 浦安修 《赤子之心》:“ 德懷 針鋒相對地批注道:‘現在的情況是左傾。’”
批注是一種結合批評與注解的閱讀方法,指在文本空白處記錄個人理解、疑問或評價,以深化對内容的理解。以下是其核心要點:
批注是讀者在閱讀時對文本的即時反饋,包含注釋、評價和思考。它既是傳統文學鑒賞方式,也是個人閱讀習慣的體現,通過簡短的文字幫助梳理邏輯、标記重點或記錄靈感。
需語言簡潔,用自身話語精準概括,避免冗長。例如閱讀《駱駝祥子》時,可通過符號标記關鍵情節,輔以短評分析人物心理。
作為中國傳統的批評形式,批注以精煉文字直擊文本内核,既體現讀者視角的獨特性,也承載了文學傳承功能。
批注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扌”和“言”兩個部首組成。其中,“扌”是手的意思,表示動作的意思,“言”是說的意思,表示内容的意思。批注的筆畫數目一共是12畫。
批注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周易·系辭解》中。繁體字批注的寫法為“批註”,注音為“pī zhù”。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批注的“扌”部分寫得更加形象,更像是手的樣子,而不像現代簡化字中的“扌”這種形狀。整個字的結構更為複雜,筆畫數目也較多。
1. 請你給這篇文章寫上批注,幫我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
2. 老師在作業本上做了很多批注,非常細緻。
1. 批評:對某人或某事進行否定的評價。
2. 注釋:對文本中某個詞語或句子進行解釋說明。
1. 評注:對文本進行評價并加上說明。
2. 批示:對某事進行說明和指導。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