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祭祀用的币帛。《禮記·曲禮下》:“凡祭宗廟之禮……玉曰嘉玉,币曰量币。” 鄭玄 注:“今 河 東雲币帛也。” 孫希旦 集解:“量币者,言币之長短廣狹合制度也。” 漢 蔡邕 《獨斷》:“凡祭,號牲,物異於人者,所以尊鬼神也……玉曰嘉玉,币曰量币。”
“量币”是古代祭祀儀式中使用的特定币帛,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量币”指古代祭祀時專用的規格化币帛,強調其尺寸、質地需嚴格符合禮制要求。該詞由“量”(衡量、标準)和“币”(祭祀用的絲織品)組成,讀音為liàng bì。
用途
專用于祭祀宗廟等莊重場合,作為敬獻神靈的禮儀物品,體現對鬼神的尊崇。
規格要求
需符合長短廣狹的制度标準,即尺寸、寬度等有明确規定,确保祭祀用品的統一性。
文獻記載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祭祀禮制,可參考《禮記》及漢代禮學文獻原文。
《量币》是一個詞語,意為計量貨币的單位。在經濟領域中,用于表示一種國家或地區所采用的貨币的名稱。
《量币》這個詞由“量”和“币”兩個部分組成。
“量”的拆分部首是“裡”字旁,它的筆畫數為12。
“币”的拆分部首是“巾”字旁,它的筆畫數為6。
《量币》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貨币制度。它最早出現在《周禮·天官·式》這本古代文獻中。
繁體字“量幣”是《量币》的繁體寫法。
在古代,有很多種寫法來表示《量币》。其中一種常見的寫法是“量幣”,即使用了繁體字的寫法。
1. 他用五百美元兌換成人民币,得到的量币是三千五百元。
2. 這種商品的售價是五十量币。
3. 一百金币等于一千銀币,換算成量币就是一萬。
組詞:貨币、計量、量化、币制。
近義詞:硬币、錢币、貨币。
反義詞:物品、商品、資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