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身退的意思、功成身退的詳細解釋
功成身退的解釋
語本《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一本作“ 功遂身退 ”。後以“功成身退”謂大功告成之後,自身隱退,不再作官。 宋 蘇轼 《賜韓绛上表乞緻仕不允诏》:“功成身退,人臣之常。壽考康強,有不得謝。” 郁雯 《李清照》三:“ 趙挺之 也覺得 徽宗 脾氣古怪, 蔡京 這個左仆射更是難處,還是以‘功成身退’為佳。”
詞語分解
- 功的解釋 功 ō 勞績,成績,與“過”相對:功勳。功績。論功行賞。徒勞無功。功德無量(刵 )。功成不居(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于自己)。 成就,成效:成功。功能。功虧一篑。事半功倍。急功近利。 物理學上指用力使物體
- 退的解釋 退 ì 向後移動,與“進”相對:退步。退路。退卻。退讓。倒退。 離開,辭去:退席。退伍。退職。退休。引退。 送還,不接受,撤銷:退還。 脫落:退色。退毛。減退。 和柔的樣子:退然。 遲緩,畏縮:“求也
網絡擴展解釋
“功成身退”是一個源自道家思想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是在功業成就後主動隱退,不再留戀權位或名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指人在建立功業、達成目标後,選擇主動退隱,不再參與後續事務或擔任官職。
- 引申意義:體現了一種超脫世俗、淡泊名利的處世智慧,強調“適可而止”的哲學觀。
2.出處與演變
- 最早來源:出自《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老子認為,功成名就後隱退是順應自然規律的“天道”。
- 曆史用例:宋代蘇轼曾用此詞勸誡官員:“功成身退,人臣之常。”(《賜韓绛上表乞緻仕不允诏》)。
3.近義詞與對比
- 近義詞:急流勇退、功遂身退、知難而退。
三者均含“主動退讓”之意,但“急流勇退”更強調在複雜局勢中保全自身。
- 反義詞:居功自傲、貪權戀棧。
4.用法與語境
- 語法結構:連動式成語,作謂語或定語。
例句:“他在商界功成身退,歸隱田園。”
- 適用場景:多用于描述政治人物、企業家或名人在巅峰時期選擇隱退,如範蠡助越王複國後泛舟五湖的故事。
5.深層寓意
- 道家思想:體現“物極必反”的辯證觀,警示過度追求權勢可能招緻禍患。
如提到:“功成身退是光而不耀,為而不争。”
- 現實意義:現代語境中,也適用于職場人士在事業高峰後轉向新生活,避免因長期占據高位而阻礙他人發展。
這一成語既是對個人進退智慧的凝練,也蘊含了中華文化中謙遜、克制的價值觀。其核心并非消極避世,而是強調在恰當時機轉換人生角色,以實現更長遠的平衡。
網絡擴展解釋二
《功成身退》的意思
《功成身退》是一個成語,意為在事業成功之後主動離開,不再追求名利,回歸平凡生活。
拆分部首和筆畫
《功成身退》的拆分部首是“工”,總共有18畫。
來源
《功成身退》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後漢書·杜周傳》中。杜周原本是漢朝宰相,他在政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後,主動請求下台,返回故鄉,過上平凡的生活。這個故事被後人贊譽為《功成身退》。
繁體
《功成身退》的繁體字是「功成身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功成身退》的漢字寫法和現在基本一緻,沒有明顯差異。
例句
他在公司取得了***************,但為了追求内心的平靜與滿足,選擇了《功成身退》。
組詞
成全、成全大業、身心成就
近義詞
成竹在胸、大功告成、事業有成
反義詞
功成不居、功名利祿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