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鬄發的意思、鬄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鬄發的解釋

古代髡刑,剃去毛發。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人一·發髲》:“古者刑人鬄髮,婦人以之被髻,故謂之髮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鬄發(tì fà)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本義與字源

  1. 剃除頭發

    “鬄”的本義指用刀具剃去毛發。《說文解字·髟部》載:“鬄,剃發也。從髟,易聲。”其中“髟”(biāo)表示毛發相關的部首,“易”為聲符,共同構成剃發的動作含義 。

  2. 假發代稱

    引申指被剃下的頭發制成的假發(髢)。《周禮·天官》有“追師掌王後之首服,為副、編、次、追、衡、笄”的記載,漢代鄭玄注:“次,次第發長短為之,所謂髲鬄也”,說明“鬄”在古代指代假發飾物 。

二、曆史文化中的用例

  1. 刑罰象征

    古代“髡刑”(剃發)常以“鬄發”為代稱。《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龐涓“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司馬貞《索隱》注:“鬄,音剃,謂剃去毛發也”,反映其作為刑罰的用途 。

  2. 宗教與習俗

    佛教剃度儀式中“鬄發”象征斬斷塵緣,《高僧傳》多載僧人“鬄除須發”的出家儀軌。同時,漢族傳統孝道要求守喪期間不剃發,故“鬄發”亦關聯禮俗禁忌 。

三、權威文獻佐證

“鬄發”兼具動作(剃發)與名物(假發)雙重含義,其演變深刻融入了中國古代的刑罰制度、禮俗規範及宗教實踐,是漢語詞彙系統中承載曆史文化信息的重要語料。


參考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
  2. 鄭玄《周禮注》(《十三經注疏》本)
  3.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4. 慧皎《高僧傳》(湯用彤校注本)
  5.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6. 《康熙字典》(中華書局影印本)

網絡擴展解釋

“鬄發”是古代刑罰中的一種髡刑,指剃去犯人的毛發(包括頭發、胡須等),主要作為帶有羞辱性質的懲戒手段。

具體解釋:

  1. 詞義構成

    • “鬄”通“剃”,即剃除;“發”指毛發,不僅限于頭發,還包括胡須、體毛等。
    • 該詞常見于古代法律文獻,如《周禮》《漢書》中均有記載髡刑的實施方式。
  2. 曆史背景

    • 髡刑在周代至漢代盛行,尤其針對輕罪或貴族犯罪者。例如,《史記》提到韓信因罪被“髡為城旦”(剃發後服勞役)。
    •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被剃下的“發髲”可入藥,側面印證了鬄發的普遍性。
  3. 文化意義

    • 古人視“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剃發不僅造成生理痛苦,更是對尊嚴的踐踏,具有強烈的精神威懾作用。
    • 不同于日常理發,鬄發是官方刑罰,需由特定執法人員執行。

關聯擴展:

需注意“鬄發”與佛教“剃度”的區别:後者是自願行為,象征斬斷塵緣,而前者是強制懲罰。

别人正在浏覽...

璧堂不奈煩柴燎告天谌姆扯篷拉縴赤熟愁紅慘綠岱鬥戴炭簍子單篇疊番鵝膏蕈妨紊飛煙祓送觀魏含容合竹化凫回來火中取栗家蔬潔齋戒裝紀極精鑒近好繼作決議困廢淋涔荔枝蜜陸賈分金辘轳刼貓頭鞋邈想墨洗牧草乃在内丁辟設掐尖落鈔洽奏祇令慶谒山嶺殺止深思苦索獸類水粒松花綠桃弓葦戟銅钹托法網路萬恨千愁無妄之憂孝烈謝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