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送。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風操》:“喪出之日,門前然火,戶外列灰,祓送家鬼,章斷注連:凡如此比,不近有情,乃儒雅之罪人,彈議所當加也。”
“祓送”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宗教儀式用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以下要點解析:
基本含義
“祓送”讀作fú sòng,指通過特定儀式驅除災禍或不祥之物的行為,常用于祭祀或喪葬場景。核心目的是借助儀式淨化環境、驅逐邪祟,保障生者平安。
儀式背景與形式
文化意義
該詞體現了古代社會通過儀式尋求心理慰藉的集體意識,尤其在儒家文化中,此類行為雖被部分士人批評為“不近有情”,但仍廣泛存在于民間習俗中。
現代關聯
現代漢語中,“祓送”已不常用,但類似驅邪儀式仍可見于某些傳統節慶或民俗活動(如端午挂艾草),其文化内核與“祓送”一脈相承。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顔氏家訓·風操》原文。
祓送是一個具有祭祀意味的詞語,用來指代把人或物送離,以消除不祥之氣或惡靈的附着。祓送這個詞彙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礻,表示宗教儀式;右邊的部首是辶,表示行走。這兩個部首合在一起,象征着舉行祭祀儀式并将人或物送走。該詞語共包含10個筆畫。
祓送這個詞來源于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以及道教信仰。在古代中國,人們認為惡靈或不祥之氣會附着在人或物上,因此需要通過祭祀儀式将其趕走。祓送的實施通常由道士或祭祀師領導,通過唱經、焚香、念咒等方式進行。
祓送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祓送」,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祓送這個詞的寫法有所不同,一種常見的古代寫法是「宅送」,其中「宅」為古代的一個漢字,表示淨化。這種寫法強調了祓送的清淨之意。
1. 他們舉行了一場盛大的祓送儀式,以驅逐不祥之氣,祈求平安。
2. 在古代,人們常常将病人的衣物進行祓送,以驅除疾病的邪氣。
1. 祓禳:用于祭祀儀式中,祓除不祥之氣和辟邪。
2. 祓清:清除諸神仙之邪神邪氣。
1. 驅除:指把邪物或邪氣趕走。
2. 斬妖除魔:指戰勝惡魔或邪惡勢力。
收留:接納留下,與祓送的意義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