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祓送的意思、祓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祓送的解釋

祭送。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風操》:“喪出之日,門前然火,戶外列灰,祓送家鬼,章斷注連:凡如此比,不近有情,乃儒雅之罪人,彈議所當加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祓送是中國古代祭祀文化中的複合儀式術語,由"祓"與"送"兩個核心動作構成。從漢語詞源學角度分析:"祓"字從示從犮,《說文解字》釋為"除惡祭也",指通過熏香、灑水等淨化儀式驅除災厄;"送"字甲骨文象雙手捧物狀,《爾雅》訓為"遣也",引申為将不祥之物遣離現世。

該儀式完整流程包含三個層面:首先由巫祝主持沐浴齋戒(祓除穢氣),繼而焚燒祭品(禳災祈福),最終将象征災禍的刍靈投入河流或埋入土中(送祟遠遁)。《周禮·春官》記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鄭玄注"送不祥于水濱",印證了祓送儀式在先秦宗法制度中的規範性。

漢代王充《論衡·解除篇》詳述"解逐之法,緣古逐疫之禮",揭示祓送儀式從原始巫術向禮制儀軌的演進過程。這種禳災體系深刻影響着後世道教齋醮科儀與民間社火活動,如宋代《東京夢華錄》載端午"焚紙船以祓送瘟神",可見其文化延續性。

網絡擴展解釋

“祓送”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宗教儀式用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以下要點解析:

  1. 基本含義
    “祓送”讀作fú sòng,指通過特定儀式驅除災禍或不祥之物的行為,常用于祭祀或喪葬場景。核心目的是借助儀式淨化環境、驅逐邪祟,保障生者平安。

  2. 儀式背景與形式

    • 起源:源于古代對疫病、災難的恐懼,認為這些災禍由惡靈或邪氣引發,需通過祭祀活動驅除。
    • 具體操作:如《顔氏家訓》記載,喪葬出殡時會在門前點火、戶外撒灰,象征“祓送家鬼”,阻斷災禍延續。這類儀式融合了巫術與宗教元素,反映了古人對超自然力量的敬畏。
  3. 文化意義
    該詞體現了古代社會通過儀式尋求心理慰藉的集體意識,尤其在儒家文化中,此類行為雖被部分士人批評為“不近有情”,但仍廣泛存在于民間習俗中。

  4. 現代關聯
    現代漢語中,“祓送”已不常用,但類似驅邪儀式仍可見于某些傳統節慶或民俗活動(如端午挂艾草),其文化内核與“祓送”一脈相承。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顔氏家訓·風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安于盤石報錄人編撰不落眼布路參總成案東條英機鬥子凡爾賽和約沸井豐肉負怙附片竿頭日進隔壁撺椽規扇過動好高骛遠河姆渡文化虹洞闳厚椒殿院交相輝映計符抉奧闡幽居己咵啦良針遼丑隆顔躘踵羅曼谛克馬帚名标青史辇道平樂館七寶辇奇略卿淵奢華神象畲太君谥議舒展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思量思詠蒜押太宵讨情添麻煩惕隱通信員突如其來外繇丸粒污垢無所謂現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