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呈詩文或禮物求見。 唐 範摅 《雲溪友議》卷一:“﹝ 雍陶 ﹞後為 簡州 牧,自比之 謝宣城 、 柳吳興 也,賓至則折挫之,閽者亦怠,投贄者稀得見焉。”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二:“ 王性之 讀書,真能五行俱下……後生有投贄者,且觀且捲,俄頃即置之。” 宋 陳鹄 《耆舊續聞》卷二:“ 陳無己 少有譽, 曾子固 過 徐 , 徐守 孫莘老 薦 無己 往見,投贄甚富。” 明 宋濂 《元故奉訓大夫楊君墓志銘》:“各執政與憲司紀者,豔君之文,無不投贄願交。”
“投贽”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一種禮儀或社交行為。其含義可拆解為:
字面解析
具體含義
“投贽”即指攜帶禮物或文書初次拜見某人,表達尊敬或求教之意。常見于古代文人、官員的社交場景,例如:
曆史背景
這一行為與古代科舉制度和門第文化密切相關。例如唐代舉子常向權貴“投贽”行卷,通過展示才華争取推薦機會;宋代文人亦以此結交名流,拓展仕途。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文化内涵。
“投贽”指的是向别人貢獻或送上禮物、禮品或物品。在社交場合中,投贽是一種常見的行為,目的是表達對别人的尊重、感謝或友好。
“投贽”的字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手”和“貝”。它總共有12畫。
“投贽”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人們常常以財物形式表達感謝或好意。因此,将禮物投擲給對方或送給對方成為一種風俗習慣,後來演變為“投贽”的概念。
“投贽”的繁體字為「投贄」。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籍記載,古時候“投贽”的漢字寫法為「投脂」。這個寫法強調了“投”字的動作和“贽”字的意義。
1. 他在生日派對上投贽了一件漂亮的禮物。
2. 為了表示感謝,他決定向老師投贽一本書。
投贽的組詞有:投遞、贽見、贽敬。
與“投贽”意思相近的詞語有:饋贈、奉送、獻禮。
與“投贽”意思相反的詞語有:索取、訛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