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庋置的意思、庋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庋置的解釋

收藏;擱置。 晉 袁宏 《後漢紀·靈帝紀上》:“明旦殺鷄作食, 泰 謂之為己也。 容 分半食母,餘半庋置,自與 泰 素飡。” 明 李東陽 《永嘉縣學奎光閣記》:“積書數千卷,庋置其中,以資講誦,博聞見。” 黃侃 《漢唐玄學論》:“然其中精理名言,紛紜揮霍,未可庋置而不談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庋置(guǐ zhì)是一個漢語複合動詞,由“庋”與“置”兩個語素構成。從《漢語大詞典》釋義來看,“庋”本義指存放器物的木架,引申為“收藏、擱置”,如《廣韻》注“庋,閣也”;“置”指“安放、設立”,二者結合後整體詞義為“系統性地收藏或整理物品”,強調有條理地存放行為。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典籍、器物的收納,例如清代藏書家黃丕烈在《士禮居藏書題跋記》中寫道“将珍本庋置秘閣”,體現其專業收藏語境。現代使用中,“庋置”可泛指對重要物品的歸類保存,如檔案管理領域常表述為“将文獻庋置于特制庫架”。

詞性分析上,“庋置”屬于及物動詞,可接具體名詞作賓語(如庋置古籍、庋置檔案)。其近義詞包括“庋藏”“貯置”,反義詞則為“散置”“棄置”。構詞理據符合漢語“動補結構”特征,兼具動作與結果的雙重語義。

來源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第七版)商務印書館,2020年
  2. 《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中華書局,2016年
  3. 黃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清嘉慶年間刻本

網絡擴展解釋

“庋置”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詞義解釋

庋置(guǐ zhì)指收藏、存放或擱置,多用于書面語境。例如: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晉代袁宏的《後漢紀》,明代李東陽的《永嘉縣學奎光閣記》中也有使用,均與書籍、物品的存放相關。

使用特點

  1. 書面性強: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仿古文體。
  2. 組合詞義:“庋”本義為“放置物品的架子”,後引申為“存放”;“置”即“放置”,二者結合強調有意識地保存或擱置。

注意

由于該詞權威文獻記載較少,且現代使用頻率極低,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或通過《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進一步查證。

别人正在浏覽...

遨放敗挫半臂背子把憑邊場别顔不絶如線出畋詞眼寸願代姓大厲躭翫導數道蔭吊動放空炮忿疾負依幹渴攻說刮尺刮舌子姑舅橫猾宏辭架鳌艱酷瘠憊就田絕世獨立鵕鹗刊刷老氣樂調六儀門堂明酌閩派内法女能人歐惡牌期皮疹鄱陽湖勤恤啓邑拳術衽席之愛沙苑誓天斷發淑暢伺望探竿影草嘽啍陶沐天書庭氏外體賢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