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漢王 劉邦 軍隊的旗幟。《漢書·韓信傳》:“拔 趙 幟,立 漢 幟。”
(2). 漢 人軍隊的旗幟。 唐 李約 《從軍行》:“遊軍藏 漢 幟,降騎説蕃情。” 黎元洪 《檄山東文》:“陟 泰山 之巔,揮吾 漢 幟;決 黃河 之水,滌彼胡氛。”
(3). 漢 學的标幟。 清 皮錫瑞 《經學曆史·經學複盛時代》:“ 惠 戴 諸儒,為 漢 學大宗,已盡棄 宋 詮,獨标 漢 幟矣。”參見“ 漢學 ”。
“漢幟”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àn zhì,其含義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以下三層解釋:
源自《漢書·韓信傳》記載的典故:韓信率軍攻打趙國時,曾下令“拔趙幟,立漢幟”,即替換敵方旗幟為劉邦軍隊的旗幟,象征奪取政權。這一用法直接指代劉邦陣營的軍事标識。
後擴展為漢族軍隊或政權的象征。例如:
清代學者皮錫瑞在《經學曆史》中提到“惠戴諸儒……獨标漢幟”,指乾嘉學派推崇漢代經學,以“漢幟”象征漢學研究的學術旗幟。
“漢幟”從具體的曆史旗幟,逐漸演變為民族政權和學術流派的象征,體現了語言在政治、軍事、文化中的延伸性。如需更深入的曆史用例,可參考《漢書》及清代經學文獻。
《漢幟》是一個漢字詞語,這個詞的意思是指漢族的旗幟。
《漢幟》這個詞可以拆分成漢字的部首和筆畫,它的部首是“漢”字的“水”部,表示和水有關;它的筆畫是4畫。
《漢幟》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族作為中華民族的主體,有着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在古代,人們用旗幟來代表不同的族群和國家,而漢族的旗幟就被稱為《漢幟》。
《漢幟》一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漢幟」。
古代的漢字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漢字的字形更為簡練,筆劃的結構也有所區别。不過,《漢幟》這個詞的字形在古代和現代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1. 在國慶節的遊行中,我看到了五星紅旗和漢幟迎風飄揚。
2. 在漢族重大節日上,人們會高舉漢幟,表達對中華民族的自豪與熱愛。
漢族、旗幟、國慶、遊行、迎風飄揚
漢旗、漢族旗幟
其他民族的旗幟,非漢族的旗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