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減少,削弱。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六:“宗正卿、少卿,祖宗因 唐 故事,必以國姓為之……而知大宗正事,設官始於 濮安懿王 ,始權任甚重,頗鐫損雲。”
“镌損”是一個古典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宋代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六提到:“宗正卿、少卿……頗鐫損雲”,指官職的實際權力被削弱。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老學庵筆記》原文或其他宋代文獻。
镌損(juān sǔn)一詞是指物品表面因磨擦、刮削、撞擊等而産生的損壞或破壞。下面将從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等方面介紹镌損這個詞。
镌損的拆分部首是金字旁,部首的意思是一個字的初始部分,可以幫助确定這個字的整體意義。镌損的金字旁為钅,表示與金屬有關的意思。镌損的總筆畫數為16畫。
镌損一詞來源于《周易·系辭上》:“所貴者,神明也;所畏者,神明也。故謹言之,敬言之,因言之,聽之以神明。”由此可見,镌損一詞表達了因為對神明的敬畏而謹言慎行的意思。
镌損的繁體字為鐫損,字形中的鐫表示雕刻或銘刻的意思,與镌損的意義相符。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镌損的“镌”字為金屬器物上的圖案,表示雕刻的手法;“損”字為手中持有石斧,表示砍削的動作。結合起來,镌損形象地表達了通過雕刻和砍削來達到一定目的的意義。
1. 這幅古畫已經被歲月镌損得面目全非。
2. 不要把你的名字镌損在公共財物上。
镌刻、磨損、損壞、損失
劃傷、擦傷、損毀、破壞
完好、良好、無損、完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