怫郁的意思、怫郁的詳細解釋
怫郁的解釋
亦作“ 怫悒 ”。憂郁,心情不舒暢。 漢 東方朔 《七谏·沉江》:“心怫鬱而内傷。”《漢書·鄒陽傳》:“太後怫鬱泣血,無所發怒。” 三國 魏 曹操 《苦寒行》之一:“我心何怫鬱,思欲一東歸。” 明 李贽 《方竹圖卷文》:“非謂其有似於有斐之君子而君之也,直怫悒無與誰語,以為可以與我者唯竹耳。” 茅盾 《虹》七:“一種混合了鄙夷和憫憐而又帶幾分怫悒的心情,将 梅女士 的笑臉拉長了。”
詞語分解
- 怫的解釋 怫 ú 忿怒的樣子:怫郁(a.憤懑;b.心情不舒暢)。怫然作色。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郁的解釋 郁 (①②鬱) ù 樹木叢生:郁蔥(a.青翠茂盛;b.形容很盛)。郁閉。 憂愁,愁悶:郁悶。郁悒(苦悶)。郁憤。郁怒。郁積。郁結。郁憂。抑郁。 有文彩:郁郁(a.文彩顯著;b.香氣濃厚;c.草木茂密;
專業解析
怫郁(fú yù)是一個書面語色彩濃厚的漢語詞彙,主要形容人内心憂愁、憤懑、郁結不舒的情緒狀态。其核心含義在于強調情緒上的壓抑、不暢快,常帶有因不滿或憂慮而積聚的煩悶感。
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
-
核心釋義:憂愁憤懑,心情郁結不暢
- 這是“怫郁”最核心、最常用的意思。它描述一種深藏于内心的、因憂慮、不滿或遭遇不順而産生的煩悶、抑郁、難以排解的情緒狀态。這種情緒往往不是表露于外的激動,而是内在的壓抑和堵塞感。
- 例如:“心懷怫郁”、“怫郁難平”。
-
字源與構成解析:
- 怫 (fú): 本義指“心情不舒暢”、“憤怒的樣子”。《說文解字》釋為“郁也”,本身就含有郁結、不暢之意。它也常與“郁”連用或互換。
- 郁 (yù): 本義指草木叢生茂密,引申為積聚、阻滞不通,再引申為憂愁、煩悶。如“憂郁”、“郁結”。
- 怫郁: 兩個字意義相近(都有不暢、郁結之意),組合後形成疊韻聯綿詞,強化了憂愁、煩悶、氣郁不舒的情感色彩,比單用“怫”或“郁”程度更深,更具書面語特色。
-
情感強度與特征:
- “怫郁”表達的情緒通常比較深沉、持久,是一種積聚的、難以釋懷的煩悶或憂憤。它不同于瞬間的憤怒(“怒”)或短暫的憂愁(“愁”),更強調一種持續的、梗塞于胸的狀态。
-
近義詞辨析:
- 憂郁: 側重于哀傷、愁苦的情緒,悲傷色彩更濃。
- 郁悶: 現代常用詞,指煩悶、不舒暢,程度和書面語色彩均不及“怫郁”強。
- 憤懑: 側重于因不平、不滿而産生的憤怒和怨恨。
- 郁結: 強調(情緒或心事)積聚不得發洩。
- “怫郁”融合了“憂郁”的愁苦、“郁悶”的不暢和“憤懑”的怨氣,更綜合地描述一種複雜、深沉且難以排解的負面心境。
-
使用場景:
- 多用于書面語,尤其是文學、曆史或較為正式的語境中,用以描繪人物複雜深沉的内心世界。
- 常與表達情緒狀态的動詞搭配,如“心懷怫郁”、“怫郁不樂”、“怫郁難申”。
- 可用于形容因時局、際遇或個人情感問題而産生的長期苦悶心境。例如在古典文學中,常用來形容忠臣志士懷才不遇或憂國憂民的心情(如屈原《楚辭·九章》中流露的情緒)。
權威來源參考: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對“怫郁”的釋義明确為“〈書〉郁悶;心情不舒暢”。
- 《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其釋義也強調“憂憤郁結”,如引《楚辭·九章·惜誦》:“心怫郁而内傷。” 這體現了其古典淵源和情感深度。
- 《漢語大詞典》: 作為大型曆史性語文辭典,其釋義更為詳盡,包含“憂郁,心情不舒暢”、“憤懑”等義項,并引用了《楚辭》、《漢書》等古籍例證,充分說明其曆史沿革和豐富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怫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讀音與字形
正确讀音為fú yù(“怫”讀二聲,“郁”讀四聲),常被誤讀為“fó yù”。
- 怫:左為“忄”(豎心旁),表心理活動;右為“弗”,既表聲又含否定意,整體指“心中不暢”。
- 郁:本義為草木茂盛,引申為情緒積聚不散,如“憂郁”“郁結”。
二、基本含義
指内心充滿郁悶、憤怒或不滿卻無法宣洩的複雜情緒狀态。例如:
- 《楚辭·七谏·沉江》:“心怫郁而内傷。”
- 曹操《苦寒行》:“我心何怫郁,思欲一東歸。”
三、引申與特殊用法
- 中醫術語:在《傷寒論》中描述“陽氣怫郁在表”,指體表氣血運行不暢的病理狀态。
- 情緒激化:可表激怒,如《後漢書》載“大衆怫郁行死”,形容群體憤懑。
四、近義詞與辨析
- 近義詞:憤懑、憂郁、郁結。
- 區别:“怫郁”更強調情緒壓抑與矛盾,而“憤怒”則偏向直接外顯的怒氣。
提示: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使用時需注意讀音準确性,避免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
艾豭哀響單父琴朝哺屮蹻癡話賜火點金乏術點驗電子琴迪保斷奏方趾風期負電附聲吠影貴珍河心華覆花梗化力緩刑劃算畫诏會子昏迷火逝家神舊隱客宿孔業利足籠冠弄口鸾衡蠻聲蠻氏冒姓密訪潘室迫陿鋪母诮惱切念傾阻球扇形三白草尚辭聲情聖制十九恕矜漱酒數墨太後逃伍頭角象數蕭律習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