凜若秋霜的意思、凜若秋霜的詳細解釋
凜若秋霜的解釋
同“凜若冰霜”。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說上》:“談恩惠則煦如春日,紀嚴切則凜若秋霜。”
詞語分解
- 凜的解釋 凜 ǐ 寒冷:凜冽。凜凜。 嚴肅,嚴正有威勢:凜然。凜若冰霜。 筆畫數:; 部首:冫; 筆順編號:
- 秋霜的解釋 ∶秋天的霜 ∶比喻白發何處得秋霜。;;唐; 李白《秋浦歌》詳細解釋.秋日的霜。《史記·李斯列傳》:“故秋霜降者草花落,水搖動者萬物作,此必然之效也。” 唐 盧綸 《冬夜贈别友人》詩:“侵階暗草秋霜
專業解析
“凜若秋霜”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的神态或氣質嚴肅、冷峻,如同秋天的寒霜一般令人感到敬畏和不可侵犯。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
核心釋義:
- 凜:本義指寒冷,引申為嚴肅、嚴厲、令人敬畏的樣子。
- 若:如同,好像。
- 秋霜:秋天的霜。秋天是肅殺的季節,霜降則天氣轉寒,草木凋零。霜常用來比喻嚴厲、冷峻、高潔或威嚴。
- 整體含義:形容人的神情、态度或氣質極其嚴肅、冷峻、威嚴,讓人不敢接近或心生敬畏,就像秋天的寒霜一樣冰冷而帶有肅殺之氣。
-
用法與語境:
- 通常用于形容人的神态、表情、氣質或作風。
- 帶有褒義或中性偏褒義的色彩,強調其剛正不阿、威嚴莊重、不容亵渎的特質。常用于描述法官、領導者、長輩或品行高潔、原則性強的人。
- 例如:
- 那位法官審理案件時神情肅穆,凜若秋霜,令在場者無不屏息凝神。
- 老先生治學嚴謹,對學生要求極高,神情常凜若秋霜。
- 他一身正氣,面對不正之風時目光凜若秋霜。
-
語源與文化内涵:
- 該成語源自古代漢語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和比拟。秋霜象征着季節的肅殺、寒冷和嚴酷,将其用于形容人,則取其冷峻、威嚴、不可侵犯的意象。
- 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威嚴、莊重、剛直品格的推崇。符合儒家思想中對君子“威而不猛”、“望之俨然”的形象要求。
-
權威詞典參考:
- 《漢語大詞典》:對“凜若秋霜”有明确收錄和解釋,釋義為“比喻待人接物毫無感情,象冰霜一樣冷冰冰的。也比喻态度嚴正,不可接近”。此釋義強調了其“冷峻”和“不可接近”的威嚴感。(注:由于無法提供實時有效鍊接,此處僅标注來源名稱)
- 《現代漢語詞典》:雖可能未直接收錄該成語,但其對“凜”和“秋霜”的解釋可作為理解基礎。“凜”釋義為“寒冷;嚴肅;嚴厲”。“秋霜”常比喻“嚴肅或嚴厲的神色”。
-
應用場景:
- 常用于文學作品中刻畫人物形象,突出其威嚴、冷峻或剛正的性格特點。
- 在描述司法公正、執法嚴明、管理嚴格等場景時,用以形容相關人員的嚴肅态度。
- 形容在面對原則問題、重大事件或需要保持威嚴場合時人的神情狀态。
“凜若秋霜”是一個形象生動的成語,通過将人的嚴肅冷峻氣質比喻為秋天的寒霜,生動地傳達出一種令人敬畏、不可亵渎的威嚴感和莊重感。它常用于描述那些剛正不阿、原則性強、神情嚴肅的人物。
網絡擴展解釋
“凜若秋霜”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形容人的态度或氣勢嚴肅冷峻,如同寒冷的秋霜般令人感到威嚴且不易接近。常用于描寫嚴厲的表情、莊重的場合或不可侵犯的氣場。
二、詳細解析
-
來源與典故
出自唐代劉知幾《史通·雜說上》:“談恩惠則煦如春日,紀嚴切則凜若秋霜。”,通過對比“春日”的溫暖與“秋霜”的寒冷,強調态度反差。
-
情感色彩
- 中性詞:既可表示威嚴正直(如執法者的莊重),也可指待人冷漠(如缺乏溫情)。
- 近義詞:凜若冰霜、冷若冰霜。
-
使用場景
- 描述人物:如“領導凜若秋霜的神情讓會場鴉雀無聲”。
- 形容氛圍:如“法庭上凜若秋霜的肅穆感”。
三、注意事項
- 與“凜若冰霜”的區别:兩者含義相近,但“秋霜”更突出季節意象,文學性較強。
- 現代用法: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口語中較少使用。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暗唱白宮白絨絨百則背包客本賞采服參撾谄附炒作陳荄稱王稱霸楚尾刺猬打标搭扣盜國大廈将颠大腿點蠟幔斷屠日斷杼擇鄰多爾衮返觀内照煩酷悍橫懽暢匠手芥菜骥駿九扈記注軍士君子營闚視連茬列舍膢臘鹿寨糜潰皤然輕渎囚系齊整榷易院衢陌讓廪認覓人心喪盡少陪世代簪纓衰王束帛加璧隋堤貼夫吞鈎無為自成無心想小布衫攜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