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鉗髠的意思、鉗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鉗髠的解釋

鉗和髠。古代束頸、剃發之刑。 宋 範成大 《讀史》詩:“朝市有機穽,冠裳或鉗髠。”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鉗髠”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複合詞,由“鉗”和“髠”兩種古代刑罰名稱組合而成,主要用于指代古代的肉刑制度。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鉗(qián)

    指用鐵圈束頸的刑罰,屬于古代“五刑”之一。

    來源:《說文解字》釋“鉗”為“以鐵有所劫束也”,《漢書·刑法志》記載“鉗為刑具,以鐵束頸”。

    功能:兼具羞辱與限制自由的作用,多用于懲治輕罪。

  2. 髠(kūn)

    指剃去頭發的刑罰,亦屬肉刑。

    來源:《周禮·秋官》注“髠者,剃發也”,《晉書·刑法志》載“髠刑以代墨”。

    象征意義:古人視發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剃發即是對尊嚴的踐踏。

  3. 複合義“鉗髠”

    泛指同時施加“鉗刑”與“髠刑”的懲罰,或代指肉刑體系。

    例證:東漢王充《論衡·四諱》提及“鉗髠之罰”,反映秦漢時期刑罰的殘酷性。


二、曆史背景與演變


三、文化與社會影響

  1. 等級性:刑罰多針對庶民或奴隸,貴族可“以金贖刑”(《周禮·秋官·司厲》)。
  2. 倫理批判:儒家主張“德主刑輔”,如《論語·為政》強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反對濫用肉刑。
  3. 法制意義:反映古代“以刑止刑”思想,但實際加劇社會矛盾(《鹽鐵論·刑德》)。

四、權威參考文獻

  1. 古代典籍
    • 《漢書·刑法志》(班固)
    • 《曆代刑法考》(沈家本,中華書局)
  2. 現代研究
    • 《中國刑罰史》(周密,北京大學出版社)
    • 《中國古代法制研究》(張晉藩,法律出版社)

說明

因“鉗髠”屬生僻古語,現代詞典收錄較少,釋義需綜合曆史文獻及法制史研究。本文未提供直接鍊接,因權威學術資源(如中華古籍庫、知網)需機構權限訪問,建議通過圖書館查閱紙質文獻或合法數據庫獲取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鉗髠”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指兩種刑罰的結合,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義分解

  1. 鉗(qián):
    指古代用金屬夾具(如鐵圈)束頸的刑罰。這種刑具稱為“鉗”,用于限制犯人行動,常見于秦漢時期。

  2. 髠(kūn):
    指剃去頭發的刑罰,屬于古代“五刑”之一,帶有羞辱性質,常用于較輕的罪行。

二、整體含義

“鉗髠”即同時施加“束頸”和“剃發”兩種刑罰,是古代對犯人的複合懲罰方式。例如宋代範成大《讀史》詩中提到:“朝市有機穽,冠裳或鉗髠”,反映了當時士人因觸犯權貴可能遭受此類刑罰。

三、曆史背景

四、相關延伸

與“鉗髠”類似的複合刑還有“鉗釱”(束頸戴腳鐐)、“鉗扭”(束頸縛手)等。這類刑罰不僅針對肉體,更通過公開羞辱達到震懾效果。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刑罰體系,可參考《曆代刑法考》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安身樂業爸爸拜觐半上落下包羞忍恥簸騰不表創造方法村頭村腦蜑戶得未曾有堕夫渡世恩诏繁穰分風劈流風樹之感忿痛浮斿幹村沙公休桂芝合昏合韻黃閣回祿之災火兒夥夠集團闊辟劉長卿龍體淪猗慢遊蠻珍海錯梅花妝迷迷糊糊排號軿馳剖辭乾晖乞答起反親累染神刻骨熱心腸冗渎傷弓山蓣伸頭縮頸石器索绹素譽鐵爪子哇笑危臲辒車無或午月笑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