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鉗和髠。古代束頸、剃發之刑。 宋 範成大 《讀史》詩:“朝市有機穽,冠裳或鉗髠。”
“鉗髠”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指兩種刑罰的結合,具體解釋如下:
鉗(qián):
指古代用金屬夾具(如鐵圈)束頸的刑罰。這種刑具稱為“鉗”,用于限制犯人行動,常見于秦漢時期。
髠(kūn):
指剃去頭發的刑罰,屬于古代“五刑”之一,帶有羞辱性質,常用于較輕的罪行。
“鉗髠”即同時施加“束頸”和“剃發”兩種刑罰,是古代對犯人的複合懲罰方式。例如宋代範成大《讀史》詩中提到:“朝市有機穽,冠裳或鉗髠”,反映了當時士人因觸犯權貴可能遭受此類刑罰。
與“鉗髠”類似的複合刑還有“鉗釱”(束頸戴腳鐐)、“鉗扭”(束頸縛手)等。這類刑罰不僅針對肉體,更通過公開羞辱達到震懾效果。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刑罰體系,可參考《曆代刑法考》等典籍。
《鉗髠》是一個具有特定含義的漢字詞語,意思是用鉗子夾住頭發或胡須,将其剪掉。
《鉗髠》的部首是钅(金字旁),它在這個字中的作用是表示與金屬有關。這個字包含了14個筆畫。
《鉗髠》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遊》一書中,作為描述剪發的用詞。
《鉗髠》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鉗髩」。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鉗」的字形與現代寫法類似,都包含有钅(金字旁)和甘(幹字底),表示用金屬的夾具。而「髠」的古代寫法是「鬇」,是個形聲字,由「彡」(表示頭髮)和「正」(表示修整、整理)組成,表示整理頭髮。
1. 理發師用鉗髠将那位顧客的長須剪斷。
2. 這種剃須刀不如鉗髠方便,容易受傷。
1. 鉗子(qían zǐ):由「鉗」和「子」組成,指用金屬夾具。
2. 修髮(xiū fà):指修整、整理頭發。
近義詞:剪髮、剪除。
反義詞:留髮、貼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