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坍塌。 宋 郭彖 《睽車志》卷一:“暮抵一古廢蘭若,相與投宿,墻屋頽圯,寂無人聲。”《明史·畢懋康傳》:“二閘創自 永樂 初,日久頽圮,急宜修複。” 阿英 《津平日記選》:“屋似前 民國 所建,已頹圮。”
2.敗壞。 唐 羅隱 《讒書·梅先生碑》:“ 漢成帝 時,綱紐頽圮,先生以書諫天子者再三。” 宋 梅堯臣 《吊李膺辭》:“痛 漢 綱之頽圮兮,又何毀乎賢哲。” 宋 朱熹 《山北紀行》詩:“百世踵謬訛,彜倫日頽圮。”
“頽圮”是“頹圮”的繁體寫法,其中“頹”指衰敗、崩塌,“圮”(pǐ)意為塌壞或斷絕。兩字組合後,詞義如下:
字義解析
整體含義
形容事物因衰敗而損毀,既可用于具象事物(如建築坍塌),也可用于抽象層面(如文化、精神的破敗)。
例句:古寺年久失修,牆垣頽圮,雜草叢生。
應用場景
該詞多見于書面語,需根據語境區分具體指代對象。
頽圮是一個漢字詞,意思是破敗、崩潰、衰敗不堪的狀态。形容事物處于衰落的境地,不再有活力和生氣。
頽圮的部首是 "頁"(頁),拆分為 "頁" 和 "岡"。
頽的拼音是 "tuí",拆分為 "頁"(6畫)和 "山"(3畫),共計9畫。
圮的拼音是 "pǐ",拆分為 "土"(3畫)和 "皮"(5畫),共計8畫。
頽圮一詞的出處并不明确。在古代文獻中,很少見到這個詞的使用,因此很難追溯其起源。
在繁體中,頽圮的寫法分别是 "頹圮" 和 "墮圮"。
在古代,頽圮的漢字寫法可能會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由于該詞在古代文獻中使用較少,确切的古代寫法難以确定。
1. 這座古老的建築已經頽圮不堪,亟待修複。
2. 他的身體狀況越來越頽圮,連走路都困難。
3. 這個家族曾經輝煌一時,如今卻陷入了頽圮的境地。
組詞:頽圮的組詞可以是頹廢、崩潰、敗落、頹敗等。
近義詞:頹廢、崩潰、敗落。
反義詞:興盛、繁榮、興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