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初學記》卷十七引 晉 孫盛 《逸人傳》:“ 丁蘭 者, 河内 人也。少喪考妣,不及供養,乃刻木為人,髣髴親形,事之若生,朝夕定省。”後因稱 漢 代 丁蘭 所刻其母之木像為“木母”。 南朝 梁武帝 《孝思賦》:“顧 丁蘭 其何人,家 河内 之 野王 ……刻木母以供事,常朝夕而在傍。”
(2).泛指所刻生母之木像。《南史·梁紀下·元帝》:“﹝ 元帝 ﹞始居 文宣太後 憂,依 丁蘭 作木母。”
(3).“梅”字可拆為木、母二字,故以稱梅。 唐 元結 《演興·初祀》詩:“山之乳兮葺太祠,木孫為桷兮木母榱。” 元 無名氏 《湖海新聞夷堅續志·貴顯·稱旨除官》:“﹝ 宋神宗 問 葉濤 ﹞曰:‘自山路來木公木母如何?’ 濤 曰:‘木公正傲歲,木母正含春。’木公,松也;木母,梅也。”
“木母”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來源進行解析,主要包含以下五類解釋:
注意:不同含義的權威性存在差異。例如,丁蘭刻木、梅字拆分等解釋有古籍或權威詞典支撐,而“不通情理”的用法僅見于部分現代詞典,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木母》是一個用于形容母親的詞語,其中的“木”指的是樹木,象征着母親的堅強和穩定,而“母”則表示母親的身份。
《木母》的拆分部首為木(mù)和母(mǔ)。
其中,“木”是一個部首,也是一個獨體字,其筆畫數為4。
而“母”則是一個字,其筆畫數為5。
《木母》這個詞的來源并無确切的考證。但可以推測,其可能是民間創造的詞語,用以形容母親的身份和特質。
《木母》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木母」。
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不同。雖然無法準确得知《木母》在古代的寫法,但可以推測使用了類似的字形和結構。
1. 我的《木母》,是我生命中最堅強的支柱。
2. 《木母》的愛,如同陽光一樣溫暖。
3. 每個人都要珍惜自己的《木母》,她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存在。
組詞:木雕、木材、木質等。
近義詞:母親、媽媽、娘親、老媽等。
反義詞:父親、爸爸、爸媽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