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掃蕩平定。 南朝 宋 何承天 《安邊論》:“總率虎旅精卒十萬,使一舉盪夷,則不足稍勤王師,以勞天下。”
蕩平。 唐 劉禹錫 《賀平淄青表》:“五紀巢穴,一朝蕩夷,遂使 齊 魯 之鄉,復歸仁壽之域。” 宋 王安石 《李通叔哀辭》:“邪志蕩夷兮,正氣獨完。”參見“ 蕩平 ”。
“蕩夷”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掃蕩平定”,多用于描述軍事或政治上的徹底清除與征服。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含義
根據權威文獻(如南朝宋何承天《安邊論》、唐劉禹錫《賀平淄青表》等),“蕩夷”指通過武力或強力手段掃除障礙、平定動亂,強調徹底性。例如:
延伸用法
在部分語境中,該詞也包含“蕩平”“肅清”之意,如王安石《李通叔哀辭》中“邪志蕩夷”指消除邪念、恢複正氣。
“蕩夷”是一個具有強烈行動色彩的詞彙,強調以強力手段實現全面平定。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避免與“夷族”等字面義混淆。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安邊論》《賀平淄青表》等原始文獻。
詞語《蕩夷》可以拆分為“艸”和“夷”兩個部首。它的總筆畫數是14。
《蕩夷》一詞在古代漢語中來源于《詩經·小雅·蕩》。這個詞用來形容風吹過平坦的地面或水漾起波瀾的景象。
《蕩夷》的繁體字為「蕩夷」。
古代漢字中,《蕩夷》的寫法可能有多種變體形式。這些變體形式以古籍文獻和銘文中的使用為依據。
這裡有一個例句,來幫助理解《蕩夷》這個詞的用法:
"清風吹過湖面,湖水蕩夷、波光粼粼。"
《蕩夷》可以用于組成其他詞語,如:蕩漾、波蕩等。
與《蕩夷》類似意義的詞語有:波動、漣漪等。
和《蕩夷》相反意義的詞語有:平靜、靜止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