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谏憲的意思、谏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谏憲的解釋

指禦史。 唐 劉得仁 《和鄭先輩謝秩閑居寓書所懷》:“名占文章重,官歸諫憲遲。”參見“ 憲臺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谏憲”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合成詞,目前未被《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辭海》(第七版)等主流辭書收錄。從構詞法分析,“谏”指規勸君主或尊長改正過失,如《說文解字》釋“谏,證也”;“憲”本義為法令、法度,如《爾雅》載“憲,法也”。組合後“谏憲”可解為“通過規勸維護法度”的行為範式,常見于古代政治文獻中特指監察制度,例如《宋史·職官志》記載的“谏院”機構即具有“掌規谏諷谕,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違失,皆得谏正”的職能。該詞在明清奏疏文書中的使用多與監察禦史職責相關,體現中國古代“以言輔政”的政治傳統。

(說明:因“谏憲”非現代漢語規範詞彙,以上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中國曆代職官辭典》等文獻中相關字詞考據成果)

網絡擴展解釋

“谏憲”是一個古代官職相關的複合詞,具體解釋如下:

核心釋義: 指禦史,即古代負責監察百官、進谏君主的官職。這一用法可見于唐代劉得仁詩句「名占文章重,官歸諫憲遲」。

詞義分解:

  1. 谏(jiàn):本義為直言規勸君主或尊長,使其改正錯誤,如「進谏」「從谏如流」。
  2. 憲(xiàn):原指法令、法度,後特指憲法,如「憲令」「憲章」。在官職中可代指監察機構或職位。

關聯背景: 唐代禦史台又稱“憲台”,因此“谏憲”可理解為禦史的代稱,其職責包括監督官員行為、彈劾不法、向皇帝進言等,屬于中央監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多來源的釋義,如需具體文獻例證(如劉得仁全詩),可進一步查閱古籍或權威曆史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傍明鄙疆操戈入室廁足其間晨昏蒙影龊龊賜官祠主大興頓足不前恩情鵝素乏力防風粥繁縷奮節公牙龜判和膳皇時假口僵蹶簡命腳地蛟鼍角韻積帳覺寝楷素柯榄橑檐裡甲捋臂揎拳茂名市棉花莊纆徽屏事頗失锵钺傾耳注目齊人攫金丘轲曲禮繞罔杉松射高十部樂黍糕束裝就道思渴田單鐵鉢外用望慕僞真鄉壩孝悌力田些微醯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