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傳國寶的意思、傳國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傳國寶的解釋

即傳國玺。 唐 元稹 《谕寶》詩之一:“刻為傳國寶,神器人不侵。”《新五代史·梁本紀三》:“ 象先 遣 趙巖 持傳國寶至東都,請王入 洛陽 。” 明 吳承恩 《秦玺論》:“傳國寶者,國以寶而傳耶?寶以國而傳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傳國寶"在漢語詞典中的核心含義是指象征國家政權正統性與天命所歸、世代傳承的珍貴器物,尤指中國古代帝王用以證明其統治合法性的至高信物。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核心定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

傳國寶(chuán guó bǎo):

指古代帝王相傳代表國家政權的印玺或器物,是皇權正統的象征。如秦始皇所制"傳國玉玺",刻有"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字,後世視為天命所歸的憑證。

二、曆史實物代表:傳國玉玺

  1. 材質與起源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傳國玉玺以"和氏璧"雕琢而成(一說為藍田玉),為秦統一六國後"天子玺"的雛形,确立"玺"為帝王專用之稱。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

  2. 銘文與象征

    玺文"受命于天,既壽永昌"(李斯篆書),宣告君權神授理念,成為後世王朝更疊中争奪的合法性符號。如《後漢書》載東漢光武帝"得傳國玺于赤眉軍",确立漢室複興正統性。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

三、文化延伸含義

  1. 政權合法性的代稱

    在曆代文獻中,"傳國寶"常超脫實物範疇,代指政權傳承的法統。如《元史》稱忽必烈即位時"獲傳國寶于漠北",實為借典故強調元朝承天命而立。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元史》)

  2. 廣義的王朝重器

    除玉玺外,"九鼎"(夏禹鑄)亦被視為傳國寶器。《左傳·宣公三年》載:"桀有昏德,鼎遷于商;商纣暴虐,鼎遷于周",鼎的轉移隱喻天命更疊。

    (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春秋左傳注》)


四、現代詞典學解釋

《辭海》(第七版)進一步闡釋:

傳國寶是承載"天命觀"與"正統論"的政治符號,其物質形态(如玉玺)在曆史中可能湮滅,但作為文化概念,始終貫穿于中國古代政治話語體系。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


結論:"傳國寶"本質為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象征天命傳承與政權合法性的神聖器物,以傳國玉玺為典型載體,其文化意義遠超實物本身,深刻影響了正統性叙事模式。

網絡擴展解釋

“傳國寶”即“傳國玺”,是中國古代帝王傳承的玉制印玺,被視為國家正統權力的象征。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核心含義

傳國寶是秦朝以後曆代帝王相傳的玉玺,由秦始皇命人用和氏璧雕刻而成。其形制為“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篆文“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二、曆史背景

  1. 起源:傳國玺最初的材料為和氏璧。春秋時期楚人卞和發現璞玉,經三代楚王方被認可為寶玉,後流入趙國(“完璧歸趙”典故來源),最終被秦始皇所得并制成玉玺。
  2. 傳承:自秦朝起,傳國玺成為皇權象征,曆代帝王以得此玺為“天命所歸”。例如:
    • 唐代元稹《谕寶》詩雲:“刻為傳國寶,神器人不侵”;
    • 《新五代史》記載後梁時期趙巖持傳國寶迎請君主入洛陽。

三、象征意義

傳國寶不僅是實物玉玺,更被賦予政治哲學内涵。明代吳承恩在《秦玺論》中提出诘問:“傳國寶者,國以寶而傳耶?寶以國而傳耶?”,探讨了政權合法性與象征物之間的關系。

四、曆史懸案

傳國玺自五代後唐末帝李從珂自焚後失蹤,此後曆代雖偶有“重現”記載(如《金史》提及“白玉蓋螭紐傳國寶”),但均無法确證。其下落至今成謎,成為曆史研究的重要課題。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典故(如和氏璧故事、曆代争奪事件),可查閱《史記》《資治通鑒》等史籍,或訪問文博機構數字資源。

别人正在浏覽...

暗底子扳罾冰晖駁還撥亂不得哥兒們不世之業參觀者測量觇标赤山蟲穢船閘翠蛾催徵存理當之有愧蹬蹭燈馬帝都丢抹凍研官粉鼾咍合江樓後省換腦筋花衫回舞魂驚魄落瓠菹節湊桀犬警訊客宿刻牙跨輾來乃靈泛輘轹鸾停鹄峙瞀惑末緒木柑墓廬鳥庭女界棄同即異熱眼日子穑民襂纚繩纓貪構通封瘏口未嘗吾家先生祥眚閑疏協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