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祇園。 南朝 梁元帝 《僧正》詩:“舒金起祇苑,開筵慕肅成。” 明 張居正 《方廣寺宴坐次念庵先生韻并緻仰懷》:“聽法過祇苑,皈心禮大悲。”參見“ 祇園 ”。
“祇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以下解釋:
讀音與字形
讀音為qí yuàn(部分網頁标注為“zhǐ yuàn”,但權威來源如、等均采用“qí yuàn”)。字形由“祇”和“苑”組成,“祇”指地神,“苑”指園林。
核心定義
祇苑即“祇園”,原指佛教聖地祇樹給孤獨園(簡稱祇園精舍),是佛陀傳法的重要場所之一。例如南朝梁元帝的詩句“舒金起祇苑”,以及明代張居正的詩句“聽法過祇苑”,均指向佛教典故。
文學化引申
部分資料(如)提到,後世将“祇苑”引申為環境清幽、景色美麗之地,類似皇家園林或自然勝景。但此用法多見于文學創作,非核心釋義。
與“祇園”的關系
“祇苑”與“祇園”同義,後者更常見于佛教經典。例如《法華經》中提到的“祇園法會”,即源于此典故。
“祇苑”本義與佛教文化密切相關,指代佛陀傳法的聖地;在文學語境中可擴展為優美園林景緻。建議優先采用“qí yuàn”讀音及佛教相關釋義,其他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佛經》或南朝至明代的詩文注疏。
《祇苑》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祭祀供奉神靈的園地。在古代,宮廷或寺廟裡常設有祇苑,用于舉行祭祀儀式。
《祇苑》的拆分部首是「示」和「艸」,分别對應着示教的義項,以及植物的義項。它的總筆畫數是13畫。
《祇苑》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禮·地官司徒·大宗伯·太師》。至于繁體字形,與簡體字相同,均為「祇苑」。
在古代,「祇苑」的漢字寫法稍有不同。古籍中記載的一種寫法是「祇苑」,另一種是「費苑」。
1. 在古代,皇帝會定期親自前往祇苑祭祀天地和祖先。
2. 這座古寺的祇苑裡供奉着衆多的神祇。
組詞:祇神、苑内、苑囿、祇國。
近義詞:園苑、花園、庭院。
反義詞:荒園、不毛之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