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 a single armoured warrior returns] 形容全軍覆沒
苦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三國演義》
形容全軍覆滅。《三國志平話》卷中:“ 張飛 笑曰:‘吾用一計,使 曹公 片甲不回。’”《三國演義》第五二回:“ 曹操 引百萬之衆,被吾聊施小計,殺得片甲不回。”《四遊記·八仙火燒東洋》:“一當百,百當千,敵兵雖衆,管教片甲不回。”亦作“ 片甲不還 ”。 葉聖陶 《倪煥之》十二:“我們要轉移社會、改善社會,就得迎上前去,同這班東西接戰,殺得他們片甲不還!”
“片甲不回”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該成語多用于戰争或競争場景,強調徹底失敗的結果,含貶義。其出處與《三國演義》等古典文學作品關聯緊密,現代也可用于比喻性表達。
《片甲不回》是指戰争中的士兵一個也不回來,形容戰敗的情況下沒有一個人幸存。
《片甲不回》的拆分為:片(pian):扁字旁;甲(jia):甲字旁;不(bu):一橫;回(hui):回文旁。
拆分後的筆畫為:片(4畫)+ 甲(5畫)+ 不(4畫)+ 回(6畫)= 19畫。
《片甲不回》這個詞最早出現于古代傳世之作《史記》,具體出自《靈台方》:“即前将軍張遼、馬岱等連夜襲寨,趙雲勇力絕人,其守者七、八番夜飛虎陳式遂大難,陣地複城自托也。片甲不回者,盡滅之也。”
繁體字為《片甲不回》。
古代對《片甲不回》的寫法并無特殊變化,基本與現代一緻。
1. 在戰場上,敵寇摧堡,我軍英勇抵抗,敵人片甲不回。
2. 那場激戰之後,我們的勇士們片甲不回,他們為國家付出了生命。
3. 這個古老的城市經曆了無數戰争,但始終保持了片甲不回的氣魄。
無法組成有效的詞語,是一個固定短語。
壯烈殉國、一往無前、舍生忘死
全軍覆沒、全軍覆沒、全軍覆沒
【别人正在浏覽】